與我們前面列舉的所有人物不同,朱小華、王雪冰、李福祥代表了這十年來中國金融家中另外一批截然不同的人。他們身在體制內,決定性的人生經驗都在體制內完成。這就決定了,雖然他們都有某種專業背景,但本質上仍然是官員,而不是金融家。所以,這批人的腐敗,就絕不僅僅意味著金融家的腐敗。在絕大部分時候,我們看到,他們的失足與其他官員并沒有什么兩樣。赤裸裸的貪污、受賄和瀆職成為他們身陷覆轍最具標志性的原因。雖然在某些特殊場合,我們不能排除這些金融人才倒霉的其他因素,但無論如何,他們總是被人抓住了把柄。許多外國觀察家在對中國金融家表示同情的時候,總是認為導致這些人最終掉進陷阱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作為金融家的收入太低。但他們究竟是金融家,還是政府官員?這顯然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在中國,很多規則都是模糊不清的,微觀到鑒別一個金融家的身份。這經常被許多人稱之為中國人在20年改革中所表現出的獨特智慧。然而,看看這些金融家們的悲劇,你能相信,這是真的嗎?
導致這些金融官員翻船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雖然身為金融官員,但這批體制內的金融人實際上相當缺乏必要的市場磨煉。一旦進入真正的市場,他們的許多理論錯覺就會經受到市場的嚴峻挑戰,作為一個行政官員對市場的極度不適應癥狀隨之而來。朱小華在香港的失敗,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很難將朱小華們看作真正的金融家。如果朱小華們不是真正的金融家,那中國還有金融家嗎?是的,只要你去看看中國國有銀行的現狀,你就會發現,那里根本就沒有誕生金融家的土壤。在那里,中國的銀行更像是一個行政機關,而不是一個商業機構。它們的行為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慮,而不是商業考慮。這種尷尬實際上也深刻反映了,中國核心金融體系的改革,在十多年中,并沒有取得明顯的進展,完全不值得認真評價。其中所蘊含的巨大風險,并不是犧牲一批甚至是一代金融人所能夠化解的。當然,我們愿意相信,金融改革的遲滯并不是金融本身造成的,隱身于金融體制之后的,還有更具壓迫性的體制力量。但愿,朱小華、王雪冰等將是中國金融改革拂曉前的最后一批罹難者。而實際上,朱小華們——這批因改革而聲譽鵲起的年輕金融家們,如流星般地紛紛墜落,已經急切地昭示:中國改革已經走到了無可彷徨的十字路口。
尾聲還是引子:不期然跳出的歷史
證監會一個出其不意的公告又一次將我們拉回了海南。顯然,歷史并不愿意就此了斷,它是有記憶的。這種頑強的記憶力可能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中國證券市場批判》 作者:袁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