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多說“降準”的問題,因為沒什么好說的,早就應該。現在降,既無新意,也無創意,更不具靈活、前瞻。關鍵要看效果:到底有多大意義。如果此時“第三次降準”發生在一個月以前,我們還真該歌頌兩句,而現在已經不值得了。因為效果已經變得難以判斷。不過,這件事對扭轉國人經濟預期應當有所幫助。
中國的經濟政策用語經常會有“怎么說都有理”的情況。一再強調靈活性、前瞻性,但政策刻板、滯后,那可以解釋為“審慎”。所以,面對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做法,投資者經常搞不懂是要審慎還是要靈活、前瞻。在我看,其實是審慎有余,靈活不足,而前瞻根本談不上。
不是嗎?今天中國經濟的惡性循環狀況我們早就說過,我們說,宏觀調控沒問題,但良性的調控不會導致經濟惡性循環,如果惡性循環那政策一定是有問題的。比如,一方面我們強調擴大內需,一方面卻在成本高企惡化內需的情況下,采用緊縮貨幣政策進一步壓制內需。政策主張的方向和政策執行方向完全相反。為什么?誰搞得懂?
上述矛盾勢必導致企業生產艱難以至于停產、減產――經濟失速,但成本在美元貶值的推動下進一步提高,這必然引發CPI剛性上漲,近而引發中國經濟滯脹――經濟失速、物價上漲。這種情況難道不可怕嗎?現在,只要美國出臺QE3政策,中國經濟“滯脹”一定發生。這都是極其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可我們的官員、學者就是不認賬。
看吧,現在中國經濟情況已經十分危險了,而問題的關鍵集中到:4月份貸款超乎想象地大幅回落,到底是什么原因?是銀行沒錢可貸,還是企業貸款需求萎縮?
我能掌握的、有限的數據其實可以讓我預感到、但還不足以證明“企業貸款需求”大幅萎縮。比如,央行雖然增加了基礎貨幣投放,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也有所上升,但是,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存貸比要求剛性,就算央行降低“存準率”,但并企業貸款不能有效改善商業銀行的存貸比。商業銀行只能通過不斷提高貸款流動速度――周轉速度,放大貨幣乘數以獲得足夠的流動性,可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流速比”也有要求。
所以,貸款突然萎縮到底是銀行沒錢可貸,還是企業貸款需求萎縮的判斷比較難從公開數據中獲得判斷。這是一件挺麻煩的事。不過,連平先生,作為交通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告訴我們,貸款大幅萎縮是企業貸款需求萎縮所致。他的話,讓我不寒而栗。因為他是國有大銀行的內部人士,他說此話,一定基于切身的感受。
如果真是這樣――企業貸款需求出現如此幅度的銳減,那說明“經濟失速”的問題已經出現。最近,許多投資圈的人在議論“經濟斷崖”的問題,其實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經濟失速”。
此時此刻,如果美國QE3,那對中國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因為,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還會出現一輪暴漲,中國的制造業生產成本會進一步提高。這時候,如果前端生產成本不能傳導到CPI,那企業將成片破產;如果傳導順暢,那CPI會飛漲,民不聊生。總之,無論如何都是中國的物價災難。同時,物價上漲會進一步抑制國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于是經濟落入“斷崖”。
這是典型的“滯脹”狀態,也是典型的實體經濟危機,它必然導致金融危機。我們曾經多次強調,由于中國金融系統是國有主體,所以危機從金融端爆發的概率比較低。唯一可以擊毀金融體系的危機,一定爆發于實體經濟端。因為,中國實體經濟主要依賴銀行貸款支撐,所以實體經濟垮了,銀行必垮。
不管是主動地未雨綢繆,還是被動地亡羊補牢,再爭論已經毫無意義了。現在,必須盡一切所能防止經濟進一步惡性循環。推升股市也好,投放貨幣也罷,減稅讓利也可,一定要迅速扭轉國民的經濟預期,否則我們必將追悔莫及。請李稻葵等禍國殃民的“經濟書(輸)家”們閉嘴吧,過去兩年,就是他們的政策主張誤導了政策,誤導了國民。(鈕文新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