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召開的全國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上,證券會主席郭樹清義正辭嚴地指出“把投資者當傻瓜來圈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郭主席如此慷慨激昂之語,既對是現場券商的嚴厲警示,又是對廣大投資者的信心注入。對券商的嚴厲警示在于,證券會將加大對券商違規的打擊力度,券商必須在合規的基礎上防范風險、創新發展;對投資者的信心注入則在于,新一輪股改必將有效凈化證券市場環境,投資者權益將會得到有效保護,投資者應該對未來的證券市場充滿信心。
但是,在贊賞郭主席立場鮮明之余,我們有必要對“把投資者當成傻瓜”進行邏輯推理,分為三個小命題進行探究,以期對郭主席此語進行閉環式思考。
其一,投資者是“傻瓜”嗎?縱觀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成立22年來,就參與證券投資的人群而言,不僅早期參與者絕大多數是“人精”,即使以當下5000萬股民而論,其無論是知識結構、適應能力、還是收入水平,整體水平亦遠超過當下社會大眾的平均水平。所以說,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絕對不可能是天生的“傻瓜”。可是,在證券投資的實踐中,我國證券投資者22年來虧損人數占比卻高達90%以上,僅去年股民人均虧損額即高達4萬元,虧損人數占比、人均虧損額均如此之高,又充分說明了我國投資者是“傻瓜”。此悖論變相表明,我國證券市場還存在更加“精明”、與一般投資者互為對立的群體,且這兩個群體之間實質遵循的是“博傻”游戲規則。
其二,投資者如何成為“傻瓜”?在實質淪為“博傻”游戲場的證券市場中,自然是資源多、隱蔽性強的一方占有絕對優勢。以此而論,我國當下證券市場,必然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券商(含其他中介機構)更為強大,他們既可以協調動用更多的資金、權力,短時間內沖關上市、拉抬發行價,又慣用虛假報表、重組概念等制造個股“利好”消息,無節制地圈錢抽血。更為重要的是,在某種情況下,他們還可以唆使銀行、公募基金等所有權相對缺失的資本為自己抬轎子,甚至其力量強大到可以游說或改變相關政策。在這種力量過于懸殊的市場博弈之下,投資者無論是選擇價值投資、還是選擇短線投機,其絕大多數仍然無法避免陷入“圈套”之中。由此觀之,投資者并非是天生的“傻瓜”,而是與大股東、券商(含其他中介機構)相比力量過于弱小,是面對不公平證券市場卻又無可奈何的“傻瓜”。
其三,“博傻”規則何以形成?證券市場本應以資源配置最優化為宗旨,市場化規則和務實功能監管則是確保此宗旨實現的兩大支撐。但是,回顧我國22年的短暫證券市場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其初始目的即不“單純”,1990年底滬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本身就肩負著“國企脫困”的任務,這一任務甚至在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相對告一段落之后,仍然在國企上市、重組、增發以及發債等環節中屢見不鮮。在“始亂”之外,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規模擴大,形色各異的權貴資本亦踴躍參與其中,瘋狂分享股市盛宴。而面對資源配置嚴重失衡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層除偶出重拳“殺雞儆猴”外,不僅沒有形成系統的功能監管體系,反而屢屢逆市場化而行之,對證券市場施以直接調控以“維穩”——事實證明,我國證券市場如此形成負循環反復,幾乎每次均會演變為投資者的再度受傷,“博傻”游戲規則在這樣的負循環反復中,更是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改變,反而呈現出種種自發強化的跡象。
投資者不是天生的“傻瓜”,只有在強大利益群體操縱剝奪之下的被“傻瓜”,只是在證券市場淪為“博傻”游戲場下的弱勢群體代名詞。這是極其悲情的,因為“傻瓜”這個無奈卻成事實的稱呼,是投資者用血的代價換來的。
對證券市場而言,可怕的不是“把投資者當傻瓜”,而是“把投資者當傻瓜”卻能屢屢得逞、并以由謀取暴利。因為,投資者不可能永遠甘當“傻瓜”,當他們對證券市場的治理徹底喪失信心,選擇大規模離開市場時,為人刀俎魚肉的“傻瓜”則必然越來越少,而證券市場亦會因此持續萎縮。這種令人堪憂的結局,我們從近5年宏觀經濟面與證券市場表現的嚴重倒掛即可感知。
而要“不把投資者當傻瓜”,監管層則必須強化功能監管體系,對自以為“精明”的違規利益群體真正零容忍,用事實證明“把投資者當傻瓜”的自己才是“傻瓜”。與此同時,當下已然啟動的新一輪股改,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大步前行,而不是又一次政策市堆砌的短期繁榮。(楊國英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