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炒股,一種合理的選擇
排除龐大的農村人口和城市下層收入者,中國證券市場的參與程度已經相當高。如果進一步排除股民中極少數的長線投資者,給中國股市送一頂“全民炒股”的帽子,恐怕恰如其分。這里面有一種含蓄的批評:中國投資者太缺乏專業分工意識了。這當然是很正確的批評,但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探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除了文化和法律的因素之外,嚴重的失業和隱性失業可能是造成“全民炒股”的另一個關鍵原因。眾所周知,人們之所以分工,是因為分工能夠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收益。沒有這一條,分工實際上很難展開。用這個簡單的道理來觀察中國的股民,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中國的“全民炒股”。中國股民中有相當一部分處于失業半失業狀態,他們的時間、精力都是不值錢的。閑著也閑著,只要花幾塊錢買幾份流行的證券期刊和報紙,他們就很容易成為自己的“專家”,這比他們冒著極高的法律風險,以各種形式委托他人理財,成本要低得多。何況,他們還可以從中找到“就業”的樂趣和尊嚴。你很難想象一個收入豐厚、職業穩定的人會丟棄自己的工作去專職炒股。因為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而創業成本的高企和無所不在的權力尋租,更強化了這種趨勢。中國股市雖然很“爛”,但客觀地說,與中國社會的其他領域相比,中國股市恐怕算得上最透明、最公平的地方了。在這里,我們起碼可以少忍受一點工商稅務及形形色色的執法機關的騷擾。一位生意做得很不錯的朋友曾經無奈地告訴我,他之所以放棄生意做股票,完全是為了找回自己基本的人格尊嚴。
我下海的同學,現在都幾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炒股票。這個樣本雖然特殊了點,但也很能說明問題。
由此可見,股市已經成為中國城市大量失業和半失業人口的最佳的就業場所。如果就業情況不好轉,專業投資代理機構的信譽不改善,成本不降低,“全民炒股”的情況就很難改觀。股市,就將繼續成為這些人謀生和追求“成就感”最合理的選擇。當然,對于全社會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糟糕的選擇。
關于市盈率的一種誤解
最近兩年,為了配合牛市的需要,市場中將一個關于市盈率的舊理論發揚光大了。這個理論把市盈率與銀行利率相比較,以衡量一個市場的投資價值。比如現在中國的銀行利率是2%,那么中國證券市場的市盈率50倍左右就應該是合適的。這實際上是在鬧一個久已有之的笑話。因為這完全混淆了高風險市場與低風險市場的區別。因為隱藏在兩個同樣的2%收益率背后的是完全不同的風險。在銀行2%利率背后的是低風險,與此相反,隱藏在股市50倍市盈率背后的是高風險。如果這個理論能夠成立,你是不是可以任意找一個銀行主管告訴他:看,市盈率都降到50以下了,給我貸一大筆錢,我保證可以穩賺不賠。我敢肯定,你遇到的是一通嘲笑。其實,這里面的道理十分簡單,因為你很有可能被高風險所伏擊,你很有可能買到像銀廣夏這樣的股票,你甚至有可能血本無歸。你必須明白,市場平均50倍的市盈率是以無數參與者的虧損甚至破產為代價的,這個平均的收益率是市場中無數人相互博弈后的一個事后結果。你根本就不能肯定你就是其中的幸運者。這個道理如此明了,以至于推廣這個理論的人自己也不會相信。很有可能,他們只是講給人家聽、讓別人相信的。他們只是想推動這個牛市,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而已。我很疑惑,這個頗有點幽默意味的理論最近兩年為什么這么熱鬧。(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證券市場批判》 作者:袁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