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封面 封底 期刊匯總 上一頁 下一頁 收藏


石油是黑色的金子,但同時它又是引發災難的魔鬼。當我們還在騎自行車的時候,某個地區的戰爭,只不過是收音機里聽到的一條消息。當我們開上汽車的時候,我們發現戰爭和加油站不斷滾動的數字之間,似乎有了某種聯系。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國際油價從70美元飆升到了140美元,2011年3月,利比亞戰爭爆發,國際油價大幅攀升,一度升至106.95美元一桶,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新高。目前,每桶油價仍在100美元上下的水平徘徊,而中國的油價從每升2元多漲到了今天的7元多,全球進入高油價時代,于是中國人開始關心一個問題,我們的石油從哪里來?戰爭和油價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系?

當我們梳理近百年的戰爭史時,才發現很多戰爭都是圍繞著石油資源而進行的博弈。百年來,石油促進了世界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同時也讓人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特別是自20世紀50年代世界進入“石油時代”以后,世界各國為了爭奪石油資源而導致的沖突和戰爭層出不窮。在近現代戰爭史上,無數次戰爭由石油引起。從兩次世界大戰到一系列的局部戰爭,無不帶有強烈的石油色彩。

1859年,美國人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發現石油,這是美國石油開發的開始,也是世界石油大規模商業性開發的開始。只是,當時的美國,在發達的歐洲之外。石油需要得到歐洲人的肯定,才會重新影響美國與世界。

1885年德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燃油引擎,1909年英國人達西在波斯灣打出第一口油井。1911年,溫斯頓·丘吉爾擔任英國海軍大臣,把海軍軍艦動力燃料改為石油;并開始尋求擁有和控制其石油資源,從此,石油便與戰爭結下不解之緣。

波斯灣的石油幫助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德國,但是波斯灣這個世界石油寶庫,也把整個中東地區卷入了一場又一場的石油戰爭。直到今天,戰火仍在燃燒。蘇伊士位于北非大陸和西奈半島之間,南接紅海北拎地中海,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擁有曼扎拉湖提姆薩赫湖和苦湖,土地由海洋沉積物降雨時積存的砂礫尼羅河的沖積土和吹來的沙等構成。早在四千多年前,古埃及的索斯特里斯法老當政時期,聰明的埃及人就開鑿了一條運河,但運河的路線于今天的蘇伊士運河稍有不同。7世紀上葉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后再次疏浚了這條運河。把尼羅河流域豐富的谷物,運往沙漠中的圣地麥加,到了8世紀埃及人出于軍事上的考慮,把運河堵塞,就這樣,這條曾經給埃及帶來繁榮和富庶的法老運河在地下沉睡了上千年。如今,埃及人民用血汗和生命在自己土地上開挖的蘇伊士運河成為波斯灣石油運往歐美的重要通道,為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以色列和埃及先后進行了三次中東戰爭。

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國法國和以色列對埃及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軍隊一度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五個月后在國際壓力下被迫放棄,1967年,以色列空軍突然襲擊埃及敘利亞的空軍基地。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開始僅僅6天,以色列就再次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這一次,以色列打算吞并西奈半島,長期控制蘇伊士運河,因此,再巴列夫將軍的提議下,花費5億美元修建了著名的巴列夫防線,在運河東岸還筑起了20米高的沙堤以及大量碉堡地雷和大炮。在運河水下埋設了儲油罐和噴油管,幾分鐘就可以把運河變成一片火海。看上去巴列夫防線似乎萬無一失。

三次中東戰爭之后,以色列占了大片阿拉伯土地。那么,以色列為什么要對鄰居如此的大動干戈呢,答案只有一個石油。大家都知道中東地區的石油儲備量了是全球第一,但是以色列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卻是一個滴油不見的貧油國。大約80%的石油是從俄羅斯進口以及前蘇聯的其他國家進口的。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隨后就在半島上打出了幾口油井,緩解了本國石油資源緊缺的狀況,面對已經到手的油田,以色列自然是不會輕易放手的。為了防止埃及再把西奈半島奪回去,以色列可謂是費盡了心機。

埃及進行了三年備戰,保密是最重要的。為了欺騙美國的衛星,埃及軍隊進行了22次軍事演習,每次把滿載士兵的車隊開到運河邊再把空車開回去。而以色列的情報人員早已對這種調動習以為常,進攻日也是精心選擇的,這一天是猶太教的贖罪日,很多以色列官兵在家里齋戒祈禱。這一天屬于伊斯蘭教的齋月,按慣例阿拉伯人在齋月中不打仗,前沿的埃及士兵也在與家人團聚。

從自然條件來看,蘇伊士運河的那段時間的水流相對比較緩慢,有便于先頭部隊快速渡河,那么,月光正好也是相對滿月的時候,能夠給后續部隊提供一些光照條件。

1973年10月6日,14時整,一個本該平靜祥和的日子,蘇伊士運河兩岸卻再次燃起戰火。為了爭奪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占領石油運輸的咽喉要道,埃及與以色列在各自幕后指揮國的操縱下,打響了中東戰爭。

在中東戰場上以色列和埃及坦克迎頭相撞,同吋,前蘇聯和美國,則開始對各自支持的國家投入大量的武器裝備,為埃及和以色列助戰,那么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為什么要趟這趟渾水?答案依然是石油。

二戰結束后,西方國家的傳統戰略就是支持以色列作為控制中東石油資源和石油通道的橋頭堡。因為以色列這個國家不產石油,所以就要對其他的產油國進行挑釁。而阿拉伯國家的局勢一旦失去平衡,西方國家就可以乘機染指其中,而后達到控制阿拉伯產油國的目的。就在埃以兩軍相持不下時,美國偵察衛星發現了埃及第二軍和第三軍之間有個大缺口,于是以色列裝甲部隊乘虛而入,包圍了埃及第三軍,北線的以軍也趁勢攻入敘利亞。這就是前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林威脅要出動空降兵和以色列作戰。最終,在各方壓力下,埃及和以色列終于達成停火協議。

這次戰爭的結果,直接導致了阿拉伯國家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國際油價一路攀升,從1.90美元上漲到3.05美元,1974年有上漲到11.65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

中東戰爭導致的油價上漲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工業經濟發展的整個趨勢。國際油價高漲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卻是一個走出政治經濟困局的難得機會。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開始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化。在鋼鐵、煤炭、石油、核工業和航天領域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農業和輕工業長期缺乏投資,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提高,當時我國都要憑糧票布票來解決吃飯穿衣的問題。我固的石油,在六十年代就非常短缺,但是后來我囯發現了大慶油田,使我國的石油產量迅速增加了,還有少量出口。

1974年國家石油價格一下增長四倍,對當時還是石油出口國的中國經濟注入活力。中國用增加的外匯收入引進了化肥和化纖成套設備,不斷糧食產量增加了,人民的服裝也發生了變化。當時,很多中國人喜歡穿一種叫“的確良”的化纖和棉混紡面料做的衣服。不但外觀平整而且好看好洗易干,更重要的是這些引進項目展現了與西方世界開展經濟合作的前景。這一年,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托,指示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一部以反映大慶石油會戰為題材的電影《創業》。

1975年2月11日,電影《創業》在全國各大城市正式上映。由于對出口石油引進技術的不同認識,《創業》一時引起爭議,最終這部電影的官司打到了最高層,毛澤東主席在看《創業》時感動的落了淚。7月25日,毛澤東就《創業》做出批示:“此片無大錯,建議通過發行。”

而在遙遠的中東,石油戰爭仍在繼續。對西方石油消費國來說,最怕的不是石油禁運,而是阿拉伯產油國的團結,于是美國不再單純依靠軍事優勢,轉而設法瓦解阿拉伯聯盟。

1975年,在美國總統專屬的度假地馬里蘭州的戴維營,埃及和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而埃及則退出對以色列的戰爭。對西方消費國來說,這次戰爭導致的石油危機使長期以來用便宜中東石油換取巨大財富的時代徹底宣告結束。

無情的戰爭導致石油價格暴漲,1981年國際石油價格由2.12美元,一路飆升到36~40美元。讓對中東石油有著嚴重依賴的歐洲苦不堪言。

一場石油戰爭,一旦發展到石油禁運的地步,產油國和消費國都無法獲得好處,戰爭就肯定進行不下去。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全世界的石油進口國都受到了失業率上升和產品成本增加的沖擊,而一些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則面臨著財政破產,經濟上從新受到西方資本控制。巴西伊朗等國開始尋找核能,日本等先進的西方國家開始尋求先進的節能新技術。一個低油價時代的結束,改變了世界的未來。

石油作為工業的“血液”,不僅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商品,更是國家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對保障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防安全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經濟增長,石油成為各國競相追逐的目標,發展無限與資源有限(主要指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資源)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并逐漸成為制約許多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由于石油的超經濟屬性,導致各國對其趨之若騖,美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來確保其能源安全。因此,石油一直是影響大國政治取向的重要因素,歷史上的多次戰爭也都是為石油而戰。(余勝海 新浪博客)

封面 封底 期刊匯總 意見反饋 產品幫助 上一頁 下一頁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