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大宗交易的成交量與上證指數的漲跌幅也很有關系。國泰君安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 “考察2008年5月~11月滬深兩市的大宗交易數量與上證指數的漲跌幅,具有較高的正相關性。”特別是去年11月漲幅為最高,當月成交了7.8億股。12月雖然指數微跌,但很多個股漲幅驚人,當然,12月的成交也是創了歷史新高。
減持新規是放量導火索
總體來看,大宗交易市場吸引了各路資金的參與,從上述的那些特征中可以找出大宗交易火暴的原因,重要的轉折時點是去年4月份。
“在去年4月份我們就向證監會、交易所建議采取大宗交易和協議轉讓等多種形式進行大小非的減持”,國內最早提出用大宗交易緩解大小非壓力的平安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楊剛這樣告訴記者。
隨后不久,證監會在2008年4月20日發布 《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其中第三條明確指出“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東,預計未來一個月內公開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數量超過該公司股份總數1%的,應當通過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轉讓所持股份。”
簡單說,就是大小非每月不能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超過占總股本1%的股份。如果超過了,就只有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了。
這項規定一出臺,大宗交易市場立即就活躍起來了。因此去年大宗交易活躍的原因,正是大小非減持新政的出臺,不過該《意見》還存在一些漏洞:大小非可以通過大宗交易系統將限售股賣給關聯方,以此改變限售股的性質,從而可以不受限制地在二級市場上減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過橋減持”。
“交易雙方是否是關聯方,真實的目的是否就是‘過橋減持’,市場往往只能猜測,很難確切地判斷”,平安證券高級研究員蔡大貴告訴記者,不過他也認同大小非新政是去年大宗交易猛增的最重要原因。
雖然“過橋減持”的案例不好找,但一解禁立馬現身大宗交易市場,而且數量占比遠遠大于總股本1%的案例,卻比比皆是。就拿最近的康恩貝來說,二股東持有的2001萬股是剛剛在去年12月底解禁的。僅僅幾個交易日,其中就有1530萬股出現在大宗交易市場上。
前一段時間,因為解禁數量巨大而引發關注的海通證券,更是屢屢現身大宗交易市場。僅12月的成交總額就超過了6億元,與此類似的還有中國太保。同時它們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宗交易成交價往往低于當天收盤價,也就是出現了折價交易,原因是大小非急于兌現,延華智能的原副董事長胡美珍就是其中的代表。
昨日受到股東在大宗交易市場低價拋售的影響,股價一度逼近跌停的延華智能就是如此。它的接盤者是僅僅持股一天,就在二級市場全數拋出,贏利將近500萬元,有分析人士認為“不排除是過橋減持”。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大宗交易的買賣方有多種進行交易的理由。從賣出方來說,包括限售股過橋轉讓、資本退出、融資等等;從買方來看,隨著一些個股股價暴跌,比如海通證券,市場估值水平進入合理水平,針對這部分個股,近期一些產業資本也紛紛通過大宗交易以折扣的價格,購入大小非減持的股份,成為他們一種新的投資渠道。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