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經記者 朱秀偉
連續5年成交量維持在1億股~2億股,成交額最多不超過30億元的大宗交易市場,卻在二級市場成交大幅萎縮、跌幅超過65%的2008年迎來了“井噴”行情。成交量猛增至42億股,交易總額高達374.64億元。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原來“一潭死水”的大宗交易市場煥發了青春?大宗交易的背后又隱藏了莊家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投資者又能從中挖掘到哪些有價值的投資信息?
去年12月份成交量超前5年總和
大宗交易,簡單地說就是交易規模,包括交易的數量和金額都非常大,遠大于市場的平均交易規模。隨著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比重上升和實力增強,解決它們由于持股過大而遇到的流動性不足問題,同時也減小對二級市場的直接沖擊,海外主要證券交易市場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大宗交易制度。
我國A股也從2002年11月份開始引入大宗交易制度。據WIND統計,從2003年~2007年期間滬深兩市在大宗交易市場共成交了約9.34億股 (份),平均每年成交不到2億股,5年合計成交額也只有85億元,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除了極少數機構關注外,普通投資者對此幾乎不了解。但情況卻在去年發生了徹底改變,說2008年是大宗交易的“井噴”年,絕不為過。
統計顯示,僅僅是2008年12月單月,兩市大宗交易市場就成交了14.92億股,已經超過了前5年9.34億股的總額,足見去年大宗交易市場的火暴程度。從2008年全年來看,總成交量猛增至42.28億股,比2007年環比增長了22.49倍,成交額高達374.64億元。雖然還無法跟二級市場單日幾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的成交量相比,但如此迅猛的增長速度已經令人驚訝,而且這一切都發生在二級市場成交大幅萎縮、整體跌幅超過65%的2008年,具體來看,其中還有一些明顯的特征。
上漲月份 大宗交易放量
從各個月份來分析,去年4月份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前3個月每月的成交量均低于1億股左右,去年1月份甚至只有0.13億股;2月、3月也分別只有0.15億股、0.33億股,這符合前幾年大宗交易市場的成交水平,但到了4月份,交易情況就變得活躍起來,成交量突然比3月增加近3倍至0.93億股;5月份就上升至1.3億股,隨后繼續猛增,8月份上升至4.06億股;而交易最高峰發生在最后兩個月,11月成交7.8億股,12月又猛增將近一倍,至14.92億股,全年成交量合計42億股,成交額為374.64億元。
具體交易席位顯示,各路資金均是空前活躍,諸如機構席位、券商總部營業部、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以及著名的游資營業部等,常常出現在交易所的大宗交易統計表中。營業部出現次數最多的,莫過于QFII云集的中金公司淮海中路營業部,而且常常是賣出為主;接盤者也很有意思,同樣是QFII藏身較多的申萬上海新昌路營業部,上榜頻繁。特別的是,它在去年12月接過了中金上海淮海中路營業部拋售的大部分股票。
還有銀河證券、國泰君安的總部營業部也是大宗交易市場買入方的常客;另外,中信證券北京北三環中路營業部也很活躍,主要是以買入為主。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