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煎熬,叫熊市反彈。”興業證券分析師張憶東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下如此告白。
自上證綜指跌破2200點以來,市場如鈍刀割肉,重心緩慢下移。8月以來,2100點附近的大盤弱勢讓人心寒,不僅讓券商分析師們滿懷悲傷情愫,還讓他們撰寫的報告也滿溢傷感——“大盤指數僵尸化,行情在螺螄殼里做道場。”
當《華夏時報》記者在8月上旬、中旬分別對社保基金管理人、保險機構、財務公司、券商資管、信托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目前A股市場的二十余家機構投資者展開調查時,聽到最多的是,他們對股票投資的失望、沮喪。
8月初,全球最大的固定收益類基金公司PIMCO在投資展望中提及的“對股票的崇拜已死”,成了中國機構投資者們新的“警世恒言”,且此思路已貫入他們的實際操作中。
記者調查發現,向“固定收益類、現金管理類資產加大傾斜力度”、“強化絕對收益理念”、“謀求能做空、對沖的衍生品”投資策略,儼然已成為機構“過冬”不得已的辦法。
群體性迷茫
數字的對比,總令人觸目驚心。
記者查詢相關數據發現,截至8月14日,美國道瓊斯指數的年度漲幅已達7.81%,又開始接近金融危機前的最高點。同期,A股下跌2.83%,滬指在8月17日收報于2114點,持續徘徊在2100點附近已一個多月,距離2007年的歷史高點6124點,已是“風馬牛不相及”。
“投資真的在中國死了嗎?”8月10日,上海一家財務公司的投資負責人面對最近幾年A股持續下跌,且不斷創下新低向《華夏時報》記者慨嘆,“這一兩年,越來越感覺到資本市場的玩法不一樣了,業界都在戲謔,投資大師到中國都必死。”
言下之意暗指被譽為“歐洲股神”的投資大師安東尼·波頓。
2010年,波頓移居香港,成立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但基金成立后就陷入虧損。當年虧損15%,2011年3月至9月的虧損幅度一度高達28.9%,以至于波頓不得不因基金業績不佳發表致歉聲明,近期更表明將為此延遲退休計劃。
上述負責人略顯激動地說,過去10年、30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與映射到A股市場的表現,完全不相符。而類似安東尼·波頓這般“晚節不保”的情形還有很多。
從事投資多年的一家信托公司投資總監8月中旬向本報記者透露,即便在2009年到2010年不佳的股市環境中,他的投資收益仍不菲;然而從去年至今,其累計虧損已超過10%,打斷了連續7年的盈利記錄。
更讓他悲觀的是,“現在還看不到新的技術來帶動經濟增長,股市可能還要在底部長時期徘徊。”他透露,作為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部門,一般不能兌現潛虧,因此,下跌的股票只能一直拿在手上而看著它的市值向下,“現在,我們在權益類投資上的加倉可能性很小。”
加倉可能性很小,且即便有加倉計劃也被緊急叫停——記者調查中發現這是不少機構當下的現狀。
深圳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機構部總經理向記者透露,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曾在今年7月初計劃投入70億元到A股建倉,當時上證綜指尚在2200點,但眼看著2200點被迅速擊破,“感覺形勢不對,買了一點后趕緊收手,到現還沒有完全投完,也不敢再投了。”
因為手中的機構客戶很長時間無股票加倉計劃,讓這位機構部總經理極為忐忑,“我經常問其他公募基金的機構部同行,有沒有接到保險加倉的單子,都回答說沒有。”
在每天與大量機構打交道的他看來,機構幾乎陷入了群體性的迷茫。
江浙一家證券公司的資管部門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最近他參加了很多機構組織的中期、季度投資策略會,但越開越困惑。
其主要迷惑在于兩點:一是市場參與者是“信政策”還是“不信政策”?第二點困惑則來自結構性矛盾讓當前的投資面臨一種尷尬——較為看好的行業估值較高,可能面臨補跌風險;而企穩的、低估值的,又是中長期前景并不怎么看好的行業。
投資思路大碰撞
上述困惑反射到二級市場的表現是,市場處于2100點低點時,卻有80多只個股創下歷史新高,回到6000點之上的水平。
在“二八”現象越來越明顯的矛盾沖突下,有關投資思路的爭論也在機構投資者之間碰撞。
一家大型保險機構的資管部投資經理向記者透露:“有可能創新高的個股投資界的人就會盡力去追,但不會像劉翔在倫敦奧運會上靠‘單腳跳’去碰最后一個欄。”
“其實追到的概率真的很小,所以做投資的人士都很辛苦。”他訴苦道,領導要求他們的工作時間是“7×24小時”,有時半夜都會起來看看彭博的新聞。
在他看來,近兩年經濟周期越來越快,投資壓力也逐漸增大,而投資者80%的時間是在研究短期投資機會,只有20%或者更少的時間用來思考遠一點的事情,“如果把投資的眼光拉長一點,對理解當期投資機會是很有幫助的。”
他認為,以6124點為代表的2007年的高點實際上是過去20年以投資驅動增長模式宣告結束的一個標志,2008年底至2009年8月初的小牛市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回光返照”的體現,而2009年8月以來市場不斷回落,則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繼續掙扎與新的經濟增長點模糊的集中體現,市場持續回落更多地體現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中長期變化趨勢的憂慮。
在另一位大型保險公司資管人士看來,當下各家公司對投資經理的考核短視是通病,但短視不可怕,關鍵是要在短視中能找對市場內在邏輯,“遺憾的是,今年一直沒有找對。”
這位人士所在的機構今年以來的投資業績還不錯,主要得益于他們在權益類資產的配比,遠小于固定收益類資產,“在長期利率向下的大背景下,錢會越來越值錢,而股權會越來越不值錢。”
對股票不再崇拜
從股票等權益類資產,逐漸轉向固定收益類資產,是記者在調查過程中感受最為明顯的一個機構操作變化。
一家全國社保基金管理人向記者透露,他們最近在與社保基金理事會交流時,社保有關人士明確提出“對于絕對收益產品,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基金公司都很重視”的觀點。
“過去100年,股票年均回報率大概是6.6%左右,能戰勝經濟增長速度;所以,大家一直對股票投資有一個預期。但對股票的崇拜在西方已受到很大挑戰。我們也要放棄股票崇拜,固定收益的機會可能會更多。”該管理人稱。
顯然,社保的思路正在倒推公募基金的變革。
從去年開始,公募基金逐漸熱衷于向外傳達“絕對收益”,也就是正收益的理念,一改過往張口閉口都提“相對收益”的說法。而要實現絕對收益,從現有投資品種看,機構們幾乎都圈定在以債券為主的固定收益類投資領域。
上述深圳機構部總經理向記者透露,在公募基金專戶業務于2008年剛開閘時,股票倉位可從0到100%的靈活配置型專戶產品曾極為走俏,“顯然,從目前結果看,這類產品沒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以說全軍覆滅。”
正是看到苗頭不對,早在2011年初,他所在的公司陸續推出的20多個專戶投資方案中,均以保本和固定收益類以及現金管理的專戶產品為主。
8月16日晚,記者從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了解到,該公司已成功募集一只專注于把握一級市場定向增發投資機會的專戶理財產品,這款一對一專戶產品的委托資產規模超過5億元。此前,今年4月,光大保德信為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諾亞正行量身打造了主投協議存款的短期理財型專戶產品。
這些專戶產品,基本已脫離A股二級市場范疇。
除此之外,深圳那位機構部總經理還向記者透露,很多保險機構、財務公司和他們溝通希望能有做空的產品提供給他們。
上海一家財務公司投資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當下的資本市場創新依然不足,有很多創新手段還沒有使用,“作為財務公司,我們的投資是非常謹慎的,但很多創新不足其實增加了我們的風險。”
他透露,他們之前曾作為幫忙資金申購了滬深300ETF基金,但由于財務公司不能直接做股指期貨,眼睜睜看著這只基金虧損10%,“如果在國外,簡單做個對沖就不會有損失了。”
靠什么拯救股市?
為何A股沒有最弱只有更弱?
采訪過程中,北京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向記者拋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當下中國經濟形勢確實不好,但反觀歐美也不樂觀,為何股票市場的差異卻那么大?”
在他看來,這和投資者結構有關系,歐美機構投資者占比80%左右,在反映經濟周期時會集中反映,一步到位,而A股以散戶為主,對經濟的反應通常遲滯,且經常會過頭,“下跌市中,一開始,很多散戶沒有意愿去止損,只有跌到一定程度才會退出來。”
另一個影響市場的因素是“股改后遺癥”。他強調,現在參加股票市場博弈的遠非封閉的二級市場參與者,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和PE的一級市場投資者拿走了二級市場的很多盈利。
在諸多機構對A股投資心灰意冷的背后,是一連串讓他們無法樂觀起來的宏觀經濟數據。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1%,CPI同比增長1.8%,PPI同比增長-2.9%,上述數據創下了年內新低。
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在繼續下滑。從消費、出口、投資三駕馬車分析,交銀施羅德主題基金經理李永興認為均不樂觀。
李永興稱,在宏觀經濟全面下滑的背景下,穩增長需要更多政府執行力去實現,只有把資源要素價格和環保成本提上來,傳統產業中長期的盈利能力才能降下去,企業才會自發地轉向新興產業,經濟結構轉型才有望成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