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不應向B股H股支付對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5日 17:21 新浪財經 | |||||||||||
曹中銘 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6月27日召開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第二批42家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完成之后,將不會進行第三批試點,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將隨之全面鋪開。由于前二批試點公司都只存在A股,鋪開后對于含B股和H股的公司如何進行股改正日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近期,市場上流傳本月20日左右,中國證監會在總結前兩批股改試點工作
B股H股是否應該獲得對價,目前市場上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著名經濟學家劉紀鵬認為,H股肯定不會補償,H股股東買的就是流通股。A股公司發行的H股沒有暫不流通的問題。對于含B股的公司應區別對待,可以肯定的是外資不會補——外資買的就是流通股。另一種觀點認為,從國際投資者對H股的態度來看,擁有大量的不可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是H股市場的投資價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持續低估的重要原因。就持股成本而言,雖然對于多數兩地同時上市的股份來說,H股的IPO價格是低于A股IPO價格的,但卻仍大幅高于非流通股股東的持股成本。如果H股股東不能獲得對價,有可能引發國際訴訟的風險。還有觀點認為,B股和A股不是互相隔離的市場。B股和A股同在滬深證卷交易市場交易,同屬一個資本市場,同受一個《證券法》和《公司法》約束;現在B股基本上是國內投資者,境外投資者大多已經退出,B股股東同樣深受股權分置之害,因此應該獲得對價。 在這里,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的是,進行股權分置改革,非流通股獲得流通權是打破了當初的契約的。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的是對價,而不是什么補償,因此不能以原先的持股成本或者持有的B股下跌了多少來作為要求支付對價的依據。如果以此作為要求支付對價的依據,那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在四年的大熊市中,A股股東所遭受的損失比B股和H股的股東都要大得多。如果將對價理解為補償的話,可以說,目前任何一家的補償都是不到位的,就算是10送5的物華股份同樣相差甚遠,況且,流通A股的股權不知變更了多少次,那到底補償誰才是應該的呢?又怎么樣進行補償呢? 而筆者以為,進行股權分置改革,從根本上講,不應向持有B股和H股的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理由如下: 其一,由于A股和B股、H股是割裂的,不同的發行市盈率和價格等已體現了B股和H股流通股東的利益。比如中石化在A股發行價為每股4.22元,H股發行價只有1.66元,但在分紅時卻是同股同權,這本身就是A股和H股之間的不平等,如果也向B股H股支付對價,則這種不平等被無形放大,此情形在B股也同樣存在。 其二,股改后非流通股所獲得的流通權是在A股市場的流通權,將來也只會在A股市場上流通,而不會在B股或H股市場上流通。由于非流通股在上市公司中占據較高的比例,流通后大面積的“擴容”對個股股價的“拖累”作用肯定是存在的,在割裂的市場中,受到影響的是A股股價,而對B股H股基本上不會產生什么影響。 其三,當初非流通股東只是對A股流通股東承諾不上市流通,對B股H股流通股東并沒有作出這樣的承諾,現在非流通股要獲得流通權,才向A股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況且,股改后非流通股只在A股市場流通,B股和H股流通股股東沒有理由要求支付對價。如果也向B股H股支付對價,對A股流通股東顯然是不公平的。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82628888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