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式風格--另類與常態的時空變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1日 16:18 新浪財經 | |||||||||
常永亮 郎旋風攪起的“國有資產產權改革大討論”轉眼一周年了。一年來中國經濟運行中那么多好象是特意為著印證郎咸平的遠見而上演的經濟事件無不令各界人士唏噓而感嘆。筆者對郎咸平教授的支持毫無保留,但筆者無意于考究他遠見卓識的淵源,而是對展現在他身上的一種獨特風格產生了興趣,筆者喻之為“郎式風格”。解析這種風格,對我們國人應該
另類的“郎式風格” 在我準備寫這樣一個題目的時候,我首先陷入了一種彷徨:無可否認,不論“郎式研究方式”,“郎式邏輯”,還是“郎式思維”,“郎式語言方式”都從各個方面給了我們這個沉郁的社會以震撼。然而區區一個社會個體的身上,究竟哪一種特質能夠承載一個社會深層改革沉重的話題? 郎咸平,這位不同凡俗的域外學者真真切切地給國人帶來了另類的思維,另類的學術,另類的語言邏輯方式——整個的人都顯得那么奇偉地另類。整個人的另類,就成就了一種風格——“郎式風格”!于是,我似乎發現了一個脈絡:——一個社會整體的風格,一定是這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各種形態的全面展示。——以“郎式風格”反觀大陸人的風格,探究一下,兩種風格究竟誰為常態,誰更為另類?——如果我們發現了大陸人風格的另類,那么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能使我們這樣一個十三億高智商個體組成的社會高度扭曲,向世人展示著另類的風格呢?這恐怕是最為切實,最為貼近變革時代的話題了。 另類與常態的變遷 我們可以先把自己回歸為一個常態的,生物的人,這會有利于我們理解何謂常態的社會,常態的人格。 和所有的動物一樣,一個人餓了,意識里就有了饑餓的感覺,語言中就會有關于饑餓的表述,行為上就會有覓食的舉動;而一個人情感沖動了,意識里就有了興奮的反應,語言中就會有歡歌笑語,舉止上就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原始狀態下的人類,這應該視為常態。 然而人是群居的動物。群居是人類存在方式的常態。如果一個群居的群體,能夠包容常態的個體,個體的常態就得以沿襲﹑傳承下來,形成常態的風格。相反,群體不能包容常態的個體,個體的一切自然特征就要扭曲,表現為另類。即如一個叫喊饑餓的孩子,遭父親一記耳光打得口鼻淌血,往后的饑餓意識就是包藏恐懼的,語言表述就會是迂回的,覓食的行動就會是乖張的——比如偷竊。這一連串的表征就表現為另類。 如果某個群體不能包容組織中的每一個常態的個體,則每一個個體的自然表征都會扭曲,都會表現為另類。然而每一個個體都是另類了,在這個群體中,另類的個體實際上就是常態個體了——另類轉換為常態!這時,只有另一個群體中某一個常態的個體突兀地闖入這個群體,他就是這個群體中的另類——常態轉換為另類! 由于地理因素的阻隔,人類天然地分成為東西南北眾多的群體——社會。每一個社會,其文化環境,經濟結構等一切社會背景,對個體思維和行為方式會產生強制性的作用力。這些社會背景包容人的自然屬性,這個社會中個體的人就表現為常態,社會背景排斥人的自然屬性,個體的人就表現為另類。放眼世界這個大社會,包容人的自然屬性的群體是做為人類主流社會的市場經濟社會,因而市場經濟社會中的個體風格應該視為人類風格的常態。 這樣我們就知道:另類還是常態的判斷,需要一個參照系。以整個人類社會為參照,符合人類原始的,生物的自然屬性的個體風格,是人類常態的風格;以我們這個炎黃種族社會為參照,我們這里餓不能說餓,總體感覺不好的事物一定要說“總體是好的但難免有瑕疵”的千古傳承就是個體風格的常態。參照系一旦選錯,常態與另類就會大錯位。就像郎咸平先生前半生在美國,在世界各地,從來就是這樣做學問,從來就是這樣直斥舞弊。他可能一直是這樣的風格,沒有人贊他英雄,也沒有人會把疑點質詢作為訴訟的把柄,讓他應付無聊的官司。因為他的風格在市場經濟社會這個參照系下是常態。一進入二十一世紀,他來到了中國大陸,還是那樣的學術風格,語言風格,他就成了令人艷羨的另類。 說到此,我們忽然明白:“郎式風格”其實不過是常態人,常態學者的風格。我們看他另類,是因為我們自己之于外部世界尚屬于另類。我們在不斷走向常態。但是在我們向常態邁進的路上,我們遇到了障礙,遇到了一幢舊式古老的建筑——我們社會的上層建筑。我們無法輕松地走向常態,于是我們十三億人口的百分之九十都只能向著外部世界常態的影像——“郎式風格”投去艷羨的目光。 社會改革的過程是另類轉變為常態的過程 復雜的問題出現在這里:一方面我們社會中不管是支持郎咸平的百姓,還是視他的學說為洪水猛獸的利益學者,舊式官僚,都對他有另類的感覺。同時又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國人為之歡欣鼓舞,視其為正義的化身,救國救民的英雄。郎式風格,還沒有給國人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卻令國人有黑云將散,惡氣盡吐的快感。對另類的嘲諷﹑蔑視本是人類的天性,而在郎咸平身上,這另類怎就變成了耀眼的靈光了呢? 筆者認為,這不但是讀者﹑國人,更是國家管理者﹑決策層應該思考并很快得出答案的課題。 另類是不會為常態的群體認同的。國人之所以對另類的“郎式風格”有強烈的認同,說明國人的意識形態正在走向這個社會上層建筑的反面,亦即演變為上層建筑不能包容的另類,這另類與“郎式風格”的另類正趨于重合。如果國人的另類意識形態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主流——這其實也是我國社會改革的初衷,我們還能說它是另類嗎?如果不能,我們社會古老的上層建筑是否就成為了另類呢? 我們可以把另類與常態做一個二級科目的劃分: 新潮另類、舊朝另類;陽光常態、抑郁常態。 一個轉型的社會,一切的抑郁常態都將成為舊朝另類,而清新的新潮另類,只要不是怪胎,都將成長為陽光常態。改革的過程,往往就是另類與常態互相轉化的過程。無論改革的倡導者還是改革的參與者,時時關注于不同領域事物這種質的轉化,適時調劑社會整體改革的配方,改革才不至于為舊朝另類所拖累。 經濟改革先行一步——正確的政治經濟學思考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這三駕拖動社會前進的馬車,曾經是我們國人從文盲到精英都能隨口詠誦,再熟悉不過的名詞了。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了,我們重新再用這三駕馬車來調度我們的社會改革,國人應該是駕輕就熟。 改革之初,社會改革的倡導者們面對紛繁交錯的利害關系,提綱攜領,找到了漸進式改革的突破口——經濟體制改革先行一步!這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一次確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變革了社會的經濟基礎,才能為屬于上層建筑的政治體制改革疏通道路。 然而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的經濟基礎當初幾近崩潰的邊緣,正是另類的上層建筑阻礙所至。從這一事實出發,按照我們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理應是最先變革我們社會的上層建筑,也就是首先進行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然而那是要有陣痛的,是休克療法。我們是要避免休克才選擇的漸進式療法。因而漸進式療法實施過程中不應該忘記我們理論的本來意義——落后的那駕馬車是應該最先驅動的。實際上我們的政治家在變革之初畢其功于一役,甩掉了極左派的社會運行模式本身就是最先驅動了政治改革這駕馬車。只是為了避免陣痛的原因,沒有繼續觸動政治體制的框架。這給社會整體的漸進式改革留下了復雜的課題。 其實道理很簡單:社會整體的漸進式改革一定是經濟基礎,社會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三駕馬車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三足隨時都要“鼎力”的運籌過程,并且,漸進式改革躲避了陣痛,躲不開舒緩的長痛,這長痛是應該由社會各方共同承受的。而我們的漸進式改革恰恰在這里邁錯了腳步。 體制改革長期滯后——另類的政治經濟學思考 無可否認,社會漸進式改革的倡導者在經濟改革啟動不久,即陷入了功利主義、階層利益的泥潭。漸進式改革理論上的初衷是化解陣痛,避免社會動蕩。而在實踐上,經濟改革先行一步,首先就為特權階層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本來未富階層可以容忍,如果隨后啟動的深層改革能令新的法律體系和行政體系護衛未富階層隨后跟進,則社會的整體改革就成功在望了。然而面對先富階層在盛宴中的狂歡和弱勢階層逆來順受的呻吟,漸進式改革的倡導者好像漸漸打消了改革的傷痛要社會各方共同承受的理念,轉而對被轉嫁了全部痛苦,全部成本的弱勢階層察言觀色,測試其對痛苦的“承受能力”。他們認定:只要弱勢階層“承受能力”尚存,上層建筑變革這駕馬車就不急于驅動。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深層改革的進程被無限期推遲了。社會在容忍著一部分人變本加厲地劫掠著另一部分人。先富階層狂歡著,弱勢階層呻吟著。不論狂歡還是呻吟,都不是人類生存的常態。中國人的另類人格,就在這另類的社會狀態中生發著,變異著…… 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筑重建逾期了——逾期阻礙了新潮另類向陽光常態的正常轉化!這座建筑的兩座連體別墅——法制體系﹑行政體系應該重建了——重建的上層建筑將能夠容納“郎式風格”。那時的“郎式風格”將不再另類。那時的國人身上都具有了“郎式風格”的某些特質。那時新潮另類的國人和“郎式風格”都將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陽光常態。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82628888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