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原VS劉紀鵬 經濟學人溝通有障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8日 18:36 新浪財經 | |||||||||
賀杰 偉大的薩繆爾森說過,100個經濟學家有101個經濟學觀點,意思是說觀察經濟角度不一樣,解決的思路不一樣,必然也會帶來觀點的不一樣。這似乎也可推而廣之到社會科學。
問題是,我們搞經濟的似乎更愛爭辯,也許通過爭辯,才能吸引住大家的眼球。比如這一次李青原:股改成敗要求打破惡性循環,說的是李青原同志接受了一個采訪,大致的意思是說:第一,不能以當前股價判斷改革成敗;第二,沒有必要規定對價支付區間;第三,運用各種手段為改革創造寬松環境;第四,股權分置改革是落實國九條的契機。 其實話并不多,而且就我的觀點來看,非常客觀,中性偏好。但是經濟學家不這么看。 劉紀鵬發問:股改必須要以股價論成敗。主要的觀點有兩條,一是1000點是股市的死水位,不上去,股改就算不上成功;另一條是新老劃斷要慎重,不能在200/300家大市值完了后就開始。 問題是,劉先生反駁的是李青原的本意嗎? 報道原文是這么說的:“當前,整個大市基本在1000點徘徊,不少人說股權分置改革已經失敗。對這一說法,李青原認為,許多投資者根據一個時點上的價格來判斷股票的長期投資價值,這是因為股票市場經過十幾年,一些基本的體制干擾使很多投資者傷了元氣,對股權分置改革一時看不清,對市場缺乏信心,“這是可以理解的。”李青原說,但不能因此就說改革失敗了,就要停止改革。改革的方向、黨中央的關注和國務院領導的決心是不容質疑的。” 一個是說以現在的股價判斷股改成敗為時過早,另一個反駁說股改要成功,必須要讓股價上升,實質上大家的觀點不是一樣嗎?正是因為現在的股價很差,李也心里打鼓,用黨中央在打氣,心里還不是希望漲上去?因此在這一點上,大家應該是一致的,認為改革的成功應以一個上升的股市做注腳。 關于新老劃斷,感覺劉先生有些斷章取義。別人說的不會10年8年的,200~300家占總市值60%到70%的定下來后,預期基本就確定下來了。而按劉的理解,200家定后就發新股,別的1200家怎么辦?如果搞經濟的觀點是這樣而導致不一致的,那也太小兒科了,薩繆爾森會笑的! 斷章取義的還不光就劉紀鵬,另外一則報道的標題說,李青原不支持平準基金救市!它的依據是 “我認為政府有必要采取包括行政手段在內的各種措施,改善市場預期,為改革創造寬松環境。”但她同時表示,這不意味著鼓勵政府采用平準基金等方式“救市”。 “‘動用行政手段改善環境’與‘救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不認可平準基金等所謂的救市舉措。” 但是這份報紙又說: 李青原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片面強調“只能依靠市場手段”來解決問題只會作繭自縛,只要能夠促使個股和大盤穩定的手段都應該予以采用。 這和另一份報道的說法是可以印證的,它是這樣說的: “推動改革應該主要依靠市場化手段,李青原說,但我國證券市場還沒有高度市場化的環境,如果片面強調只能依靠或者說大部分依靠市場手段是不行的。因此在為股權分置改革創造寬松環境的過程中,不應該作繭自縛,只要是有效的手段就應該采用,使個股和大盤都相對穩定。即使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會通過一些有效的行政手段阻止股市惡性下跌。”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出動用行政手段改善股市環境與“救市”之間有明確的區別,而行政手段中,當然就包括平準基金,盡管我們不需要象臺灣那樣去定義它并運作它,但是你、我、他的心目中都清楚,只要這資金是以救市的目的入市的,不管它叫什么,怎么來的,我們都認為它是平準基金。 因此,劉老先生也是比較冤枉的,也許他看到的是李青原不同的版本的報道,義憤填膺得沒有來由。我們的媒體,再次充當了煽風點火的重任! 由此也想起那個有名的笑話:羅馬教皇來到紐約,記者們蜂擁而至,問:“您對紐約的夜總會怎么看?”教皇回答:“紐約有夜總會嗎?” 第二天,大字標題是這樣的: 教皇一下飛機就問“紐約有夜總會嗎?” 李青原,你可得小心了。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82628888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