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原創互動 > 正文
 

陳國恒:股改試點基本思路值得商榷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30日 18:36 新浪財經

  陳國恒

  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在基本思路尚未完全明確的情況下,由4家小試,一下子擴展到42家大面積鋪開,我們驚愕于監管層是如此的慌不擇路,當此危急之時,我們必須發出自己的呼喊:現行試點改革的基本思路值得商榷!

  首先,我們來問監管層幾個問題。

  (1)、試點方案合理與否有沒有衡量標準?一種對價支付方案合不合理能不能算清楚?如果能算清楚而主持改革的證臨會不去算,卻把它丟給流通股股東讓他們自己去算,請問:占開戶總數99.27%的個人帳戶股東誰會算、誰算得清楚?如果明明知道他們算不清楚,還讓他們去為方案的合理性進行所謂的“民主投票”,這種貌似民主、貌似公平的改革,其民主性、公平性在哪里?如果證監會能算清楚而不算,卻把它丟給流通股股東讓他們自己去算,這是不是偷懶、是不是不作為?是不是沒有履行自己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職責和諾言?

  (2)、假使監管層認為試點方案合理與否根本沒有衡量標準,根本算不清楚,那么把它丟給流通股股東,他們豈不是更算不清楚?假使監管層認為試點方案合理與否根本沒有衡量標準,根本算不清楚,那么這樣的股權分置改革,豈不就是一場蒙瞎游戲?

  (我們的結論:方案合理性的衡量標準是存在的,試點方案合理與否是能算清楚的,普適性方案是存在的,蒙瞎游戲式的試點本身就是不必要的。)

  (3)、我們知道全流通前提下的股價才是真實的股價,股權分置狀態下的股價是不真實的股價,而“不流通承諾”和“最低減持價承諾”下的股價同樣應該是不真實的股價,此次改革試點,普遍要求非流通股做出一定時期內、相當大比例的“不流通承諾”,具體企業還做出了“最低減持價承諾”。我們的問題是:以“不流通承諾”和“最低減持價承諾”來通過全流通改革方案,這樣做是否自相矛盾?“不流通承諾”和“最低減持價承諾”的實際后果,究竟是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呢,還是幫助補償不充分的試點方案蒙混過關?

  (我們的結論:如果方案合理、補償充分,那么適當的鎖定期符合國際慣例,而過長的鎖定期、過高的比例限制則屬于畫蛇添足,它的客觀后果更大可能不是保護了投資者利益,而是幫助補償不充分的試點方案闖關成功。實際上,如果改革后非流通股低價拋售仍然有利可圖,那說明該改革方案一定是不合理的、補償一定是不充分的。)

  回答是不必要的,結論是顯而易見的:證監會根本沒有能力理解和接受一種通用性的改革方案,長期的討論反而把他們的頭腦攪成了一鍋漿糊,他們沒有找到方案合理性的衡量標準,就在匆忙之中開始試點,把難題拋給企業,合理不合理由你們自己去判斷、自己去決定吧!因為是所謂的“民主投票”,所以管它什么方案,只要你們自己同意,責任都是你們自己的!

  ——但這種“民主”理論太令人懷疑了: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兩者之間的力量不對稱,知識信息不對稱,“買的沒有賣的精”,讓成人與幼兒“公平”決斗,本身就是袒護成人、戕害幼兒!如果這種“民主”理論能夠成立并把它推而廣之,那么工商局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衛生局也沒有存在的必要,質監局同樣沒有存在的必要——任何監管機構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但這行嗎?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四個試點方案是何等的荒唐(其中紫江企業(資訊 行情 論壇)、金牛能源(資訊 行情 論壇)的方案最荒唐)。先讓我們來概括一下它們的共同特點:每個公司都選擇一套對非流通股股東有利的計算方法,然后非流通股股東再作出一個讓步姿態(清華同方(資訊 行情 論壇)除外),務必使流通股股東感覺到自己占了很大便宜,而實際上,占便宜的仍然是非流通股股東。請看:

  (1)、清華同方:清華同方只做了一個支付對價以后流通股、非流通股的價值分別增加了多少的模擬運算,至于如此支付對價的合理性在哪里、依據是什么竟然完全沒有論證(為什么是流通股每10股轉增10股,而不是轉增8股,也不是轉增15股?沒有任何論證,也許在他們看來論證根本就是多余的,沒有什么合理不合理之說,我給你多少就是多少);更荒唐的是,竟然完全采用股票現價(轉增后攤薄)來計算方案實施以后流通股、非流通股的價值,完全未考慮結束股權分置可能造成的股價下跌,這樣的算法任何一個略有股票常識的人都不會認可,然而證監會審查的結果是--通過。

  (2)、三一重工(資訊 行情 論壇):三一重工是四個公司中唯一追溯歷史、根據發行當初的“圈錢”數額來支付對價的公司,其方法是參考國外成熟市場的發行市盈率和本公司實際發行市盈率,求出“超額市盈率的倍數”,然后乘以“公司每股稅后利潤”和“流通股股數”,得出“流通權的總價值”(28560萬元)。但是,在把“流通權的總價值”折合成“對價”股數時,玩起了偷換概念的游戲,用“流通權的總價值”除以流通股“市價”,得出一個很少的數額1684萬股,并用1684萬股與實付對價股數1800萬股(后改為2100萬股)+4800萬元現金對比,顯得自己非常寬宏大量(而實際上,計算對價股數本該用“流通權的總價值”除以“2004年末每股凈資產”,得數應該是3596萬股)。這種偷換概念的小把戲對專業人士來說一眼就能識破,然而證監會審查的結果是--通過。

  (3)、紫江企業:論證本公司方案合理性的理論依據最荒唐。該理論的本質特征是:對價數額與股票現價相關聯。依照該理論,圈錢越多、跌價越慘、現價越低的股票,對價反而越少。具體請看:

  公式①:非流通股股數×每股凈資產+流通股股數×交易均價=方案實施后的理論市場價格×公司股份總數

  公式②:流通權的價值=非流通股獲得流通權后的價值-非流通股的價值=非流通股股數×(方案實施后的理論市場價格-每股凈資產)

  根據公式①,“交易均價”(即股票現價,采用停牌前3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價)越低,則“方案實施后的理論市場價格”也越低,于是根據公式②,“流通權的價值”也越低。如果“交易均價”低到與“每股凈資產”持平,則:交易均價=每股凈資產=方案實施后的理論市場價格,于是:流通權的價值=0。簡單地說,股票現價越低,則對價數額越少,如果股票現價低到與每股凈資產持平,非流通股股東就不用支付任何對價!因此我們說此種方案是:圈錢越多、跌價越慘、現價越低,則對價越少——因為圈錢多少是相對于合理溢價而言的,而合理溢價決定于公司的業績——當初圈錢多的企業,其起始股價必然遠遠高于它的業績,跌價必然慘烈,其股票現價相對來說必然越低,然而這樣的股票,按照該對價理論,支付的對價反而越少!這樣的理論夠荒唐了吧?然而證監會審查的結果還是--通過。

  (4)、金牛能源:金牛能源的理論依據與紫江企業異曲同工,本質特征同樣是:對價數額與股票現價相關聯。因此依照該理論,會導出同樣荒唐的結論:圈錢越多、跌價越慘、現價越低的股票,對價反而越少。具體請看:

  公式:P = Q×(1+R)

  其中:P =交易均價(原文表達更繁瑣,此為簡化表達,下同)

  Q=方案實施后的股價

  R=每股流通股獲得的對價股數

  該公式轉換成文字表達即——

  交易均價=方案實施后的股價×(1+每股流通股獲得的對價股數)

  其中“方案實施后的股價”參考國外成熟市場可比公司的市盈率和本公司每股收益推算,在該公式中為已知值。

  根據該公式,“交易均價”(即股票現價,同上)越低,則“每股流通股獲得的對價股數”越少,如果“交易均價”低到與“方案實施后的股價”持平,則:每股流通股獲得的對價股數=0,也就是說,此時非流通股股東不用支付任何對價!

  金牛能源方案的理論依據與紫江企業同樣荒唐,然而證監會審查的結果依然是--通過!

  既然像清華同方這樣根本不做任何合理性論證的方案都能在證監會通過,我們還能說什么呢?既然像三一重工這樣采用偷換概念的小把戲誤導流通股股東的方案都能在證監會通過,我們還能說什么呢?既然像紫江企業、金牛能源這樣以“圈錢越多、跌價越慘、現價越低、則補償越少”的荒唐對價理論為依據的方案都能在證監會通過,我們還能說什么呢?!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說:整個的試點改革,從基本思路到具體方案,實在是可以用荒腔走板來形容。我們還看到證監會負責人的一些新的言論,進一步印證了監管層的基本認識是何其糊涂。

  言論之一:分類表決是有效的。——可不有效么!連紫江企業、金牛能源那樣理據荒唐的方案都能投票通過!

  言論之二:首批試點方案較為雷同、推廣適用性不夠,第二批試點要增強試點方案的多樣性、適用性。——我的天啊!還嫌不夠多樣性?難道這是在進行文藝創作——花樣越多越好?這說明在監管層的眼里根本沒有什么統一的衡量標準,各公司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一套理論,只要能解釋得通、只要能自圓其說、只要能蒙騙過流通股股東(四個試點方案確實就是如此)就行,這樣才可以滿足“適用性”需要!這好比給人稱體重,按照證監會的邏輯就是:情況復雜,不可能有統一的稱量方法,人與人之間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男還有女,每個人的肉都是吃不同的東西、在不同的環境里、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長出來的,怎么能有統一的稱量方法?你們每個人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的秤,自己稱量、自己報體重吧!——這叫什么邏輯?!

  但是,統一的衡量標準是存在的,普適性的方案是存在的。也許監管層已經看過太多的方案,但發現每種都有缺陷。如果你沒有能力在眾多有缺陷的方案基礎上總結出一個普適性方案,那說明你根本沒有理清自己的思路。

  對流通股股東的補償標準根本不應該與股票現價聯系起來,因為那將導致如前所述的荒唐結論——圈錢越多、跌價越慘、現價越低的股票,支付的對價反而越少——實際上使用“對價”這個稱呼本身就錯了,它說明我們是站在消除股權分置給股票現價帶來影響的角度來思考補償額的,因此,必然引出現價越低、損失越重、補償越少的結論。要理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一些最基本的思考上來——

  我們要問一句:要給流通股股東以補償,根本原因是什么?假如發行當初不存在“超溢價”圈錢的問題,還需要補償嗎?不需要,只需給發起人股份設定一個符合國際慣例的鎖定期就夠了,即使從現在開始也一樣。所以,制定補償額的基本依據,應該是發行當初的圈錢數額(而不應該與股票現價有任何關聯,否則結論是荒唐的)——圈錢多的就多補償,圈錢少的就少補償,沒圈錢的就不補償;至于消除股權分置以后股價的漲跌,只要補償的力度到位、被圈的錢和股份已經足額歸還,實在是不需要你們操更多的心。

  而衡量圈錢數額的尺度,就是每只股票自身的“合理溢價倍率”——它完全依據事實,剔除人為主觀因素,只根據該公司上市以后的資產增值速度(如果上市時間太短,則可以把考察其資產增值速度的時間區向上市前延伸),并參考國外成熟股市的發行溢價倍率來確定——資產增值快的就該多溢價,慢的就該少溢價,沒增值的就不該溢價,資產貶值的非但不該溢價還應該折價,貶值快的就該多折價。尺度既定,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所遇到的一切問題均可迎刃而解。

  并且,要給流通股股東以補償的根本原因明確以后,以下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稱補償提供者為“非流通股股東”是不準確的——應該稱“發起人”或“發起股東”,因為只有“發起股東”才在超溢價發行中圈到了錢,也只有“發起股東”才應該向其他股東返還其所圈到的財富。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82628888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