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國務院在境內股市實施國有股轉持政策 > 正文
上周末,國務院發布《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被市場視為重大利好,直接刺激大盤在本周一盤中突破2900點大關。
國有股轉持政策被視為重大利好,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社;饡诔欣^原國有股東的法定和自愿承諾禁售期基礎上,再將禁售期延長三年!按笮∠蕖苯饨斐傻墓善惫┙o大量增加的預期,近年來一直是困擾市場的問題之一,國有股轉持政策,有助于緩解國有限售股解禁帶來的壓力,可以緩解投資者對國有“大小限”減持的緊張情緒;二是從政策的出臺時間和IPO選擇中小板而不是發大盤藍籌來看,表明監管層對目前股市仍持維護態度。但實際上,該政策的利好力度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延長禁售作用有限
從目前的輿論看,普遍認為社;疝D持國有股后會將禁售期延長三年,因而可以減緩“大小限”解禁的壓力。但從《實施辦法》原文看,禁售期延長三年僅針對“股權分置改革新老劃斷至本辦法頒布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轉持的股份”,對《實施辦法》頒布后IPO的公司,社保基金僅僅是“承繼原國有股東的禁售期義務”,并沒有說要再延長禁售期。
根據官方核定的數據,股改新老劃斷后IPO的含國有股公司共131家,涉及國有股東826家,應轉持股份約83.94億股,發行市值約639.33億元。假設這639.33億元發行市值在上市后平均漲幅翻番,流通市值也不過1278.66億元。而截至上周五,滬深兩市A股流通市值分別為62870.88億元和24469.50億元,這1278.66億元的流通市值只不過占了1.46%的市場規模而已。將1.46%的市值延長禁售期三年,對市場的實際影響相當有限。
另一方面延長禁售期無非是將問題拖后,并不是消除問題。只要股市估值過高,解禁壓力就始終存在。
幾年后減持壓力更大
國有股轉持無非是左手轉右手,即把原國有股東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轉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有,由各個分散的國有股股東無序減持,變成了由社;鸾y一管理、籌劃下的減持。
按之前已經公布實施的《國有股東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在不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的前提下,國有控股股東可以自主決定轉讓股份,但要求“總股本不超過10億股的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股東在連續三個會計年度內累計凈轉讓股份的比例未達到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總股本超過10億股的上市公司,國有控股股東在連續三個會計年度內累計凈轉讓股份的數量未達到5000萬股或累計凈轉讓股份的比例未達到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边@個《辦法》還規定:“中央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關機構、部門、事業單位轉讓上市公司股份對國民經濟關鍵行業、領域和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有重大影響的,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報國務院批準!痹谶@樣苛刻的規定下,國有股東實際上很少會拋售解禁的“大限”,即使拋售量也很小。
有不少人認為,社;饘λ謬泄梢话悴扇¢L期持有,參與分紅的策略,集中進行股票減持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我國的社保基金有其特殊性,一是資金缺口巨大;二是上市公司分紅回報率很低。社;痣y以依靠分紅獲得較高的股息收益率,除了少數藍籌股外,多數持股不如拋售之后換成債券現金收益率更高。社;鸬慕M合管理者作為專業的投資人,必然會根據社保資金的需求、股市走勢和上市公司經營情況等拋售其中相當部分的轉持股票,尤其是那些經營狀況并不是很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以滿足社保的資金需求和提高社;鸬氖找媛省倪@個角度而言,社;疝D持國有股后,未來對市場的減持壓力實際上可能是加大了,當然這個影響會體現在幾年之后。
還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是,從整個社;鹜顿Y組合的角度而言,權益類投資的比例應該是相對穩定的,國有股大量轉持后,從投資組合的角度看,必然會相對減少其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的數量。
另外,國有股如果由原股東直接減持,資金還有可能部分回流股市,但是社保由于資金缺口較大,減持后獲得的資金主要將被用于社保支出,不會再回流股市。由于社;鸬某止墒墙y一管理的,不排除國家將社;鹱鳛槠綔驶穑诠墒羞^熱時,集中拋售持股給股市降溫,回到低位再買回的可能性。
削弱企業的上市動力
假設某公司IPO前國有股占1000萬股,如果IPO一億股,這1000萬股國有股將全部轉由社保基金會持有,原國有股東不僅一無所獲,還會損失所有股權,這樣的國有股東當然不會支持公司上市了;再假設,某企業第一大股東為國有股東,其他股東為非國有股東,但第二大股東持股僅比第一大股東少9%,如果IPO的話,要么國有股東掏大筆現金給社保以保持控股地位,要么讓原第二大股東成為實際控制人,這樣的國有股東上市積極性也會明顯降低。
當然,上述兩種情況都是極端情形,不過非極端情況下,國有股東們也會打自己的小算盤,多少都會對企業上市構成一定阻力。
此外,由于地方國企持有的國有股轉持,相當于地方利益向中央利益無償轉移,這樣地方國資控制下的優質資源IPO的積極性也會大受影響,可能會更傾向于借殼上市。
本報記者 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