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陶盈舟 付剛 北京報道
繼十一長假期間宣布將正式啟動券商的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后,10月19日,中國證監會再度出招,宣布將進行保薦制度的調整,規定證券公司符合保薦代表人資格條件的從業人員應不少于4人,另外證券發行規模達到一定數量的,可以采用聯合保薦,但參與聯合保薦的保薦機構不得超過2家。
“融資融券業務和保薦人制度的出臺有利于進一步整合資源”,一位行業分析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然而對于中小券商而言,這樣的調整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兩極分化的局面。
“一些實力稍弱的券商在收益減少的情況下人力成本卻大幅提高了。”上述人士坦言。
命系雙重新舉措
實際上,中小券商在經歷了2007年業績暴增后,就一直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境地。
早在2007年開放券商直投業務時,業內人士就表示行業恐怕將呈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局面。此次,盡管融資融券尚未公布業務試點的名單,但幾乎一致的看法是:首批獲得資格的公司將是排名靠前的大券商,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等無疑都會榜上有名。
“因為按照試點券商應該具備的條件,如創新試點類證券公司、最近6個月凈資本均在12億元以上等7項條件來看,國內大型券商顯然成為了首批試點的對象。”民族證券策略分析師劉佳章告訴記者,因為在市場上活躍的118家券商中,符合要求的只有13家。
相同的是,在剛剛出臺的提高保薦人數量門檻的規定中,上述券商的優勢無疑更加明顯,按照國內目前66家保薦機構1121人的保薦人計算,平均每家機構保薦人應為17人左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僅國信證券一家,保薦人數量就接近90人,“貧富不均”成為國內保薦機構的現狀。
“由于市場上對保薦人的爭奪異常激烈,中小券商中能夠挖到幾個已經不容易了。”劉佳章表示,如果按照新規定執行,那么對于中小券商而言,要么就是增加成本,爭取符合規定的保薦人數量,要么就是保薦人更多流向大型券商。
事實上,券商業績的不斷下滑已經成為一個不能回避的現實,在剛剛發布第三季度業績報告或預告的券商中,國元證券、東北證券、長江證券、宏源證券等4家上市券商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平均下滑了約七成。
“如果僅僅吃經紀業務的收益,恐怕這樣的局面再持續一段時間,一些實力較弱的券商就會提前退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表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另辟蹊徑成了不少券商的選擇。”
強者生存 弱者出局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不少券商通過各種途徑增收,但是在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即便是實力雄厚的券商也無法置身事外。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股市交易量大幅萎縮,前三季度,滬深兩市股票成交21.54萬億元,權證成交4.91萬億元,封閉式基金成交0.19萬億元,三項累計26.64萬億元,與去年前三季度相比下滑約四成。
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