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吳君強 北京報道
批發價竟然比零售價還貴!如此反經濟學的現象,卻在A股大宗交易市場上大行其道。
《華夏時報》記者統計,8月截至27日,滬深兩市共成交大宗交易67筆,其中17筆大宗交易出現溢價,即成交價格高于當天的收盤價,所占比例為25.4%,其中ST長信的溢價高達10.67%,攀鋼鋼釩、山西汾酒、金德發展等幾只股票的溢價也都超過9%。
“明顯是大小非在過橋,搞利益輸送。”多位業內知情人士一致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溢價逐月增多
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規定,大小非解禁后如預計未來一個月內出售股份超過公司股份總量1%的,應該通過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
規則一出,往昔一向成交清淡的大宗交易,逐漸熱鬧起來。從4月開始,大宗交易成交量以數十倍的規模增加。
相對于二級市場交易,大宗交易具有天然的折價性。根據上海交易所的統計,2006年和2007年這兩年牛市中,大宗交易的折價率分別為2.2%和2.5%。今年以來,A股一直處于下降通道,大宗交易的折價率更高,平均超過4%。
“不言而喻,成交價比當天的收盤價低,為了讓接盤方有一定的操作空間。”宏源證券高級研究員唐永剛解釋說。
不過,這一規律正在被打破。一些大宗交易制造出了“批發價”高于“零售價”的奇觀,而且這種趨勢在擴大。
《華夏時報》記者統計,大宗交易出現溢價的比例逐月增多。
整個4月,一共44筆大宗交易中,只有西飛國際在4月28日的一筆存在溢價。當天,世紀證券交易單元(237400)以24.15元賣出西飛國際120萬股,有趣的是,買家仍然為信達證券交易單元(064300)。當天的收盤價為21.25元,僅當天,買方的賬面虧損就達到348萬。而截至8月26日,西飛國際的收盤價為13.29元,這筆大宗交易造成買方賬面損失高達1303萬。
5月,兩市共有82筆大宗交易,溢價11筆,比例為13%;6月大宗交易共68筆,溢價一共11筆,占比為16%;7月份,滬深兩市共有大宗交易98筆,其中交易價格高于當天收盤價的有21筆,所占比例為22%。
8月截至27日,兩市共成交大宗交易67筆,共有17筆大宗交易的價格高于當天的收盤價,占比為25.4%。
“稍微有所溢價可以理解,一些基金在建倉藍籌股,可能會通過大宗交易來買所選股票,成交價可能稍高于當天的收盤價,但相比在二級市場逐步建倉,綜合成本還是低一些。”近日一直關注大宗交易的中原證券分析師李俊對記者說。
根據WIND統計,6月20日,中國石化出現兩筆大宗交易,成交價格高于當天收盤價5分錢。參與交易的買賣雙方都是機構專用席位。據李俊分析,這兩筆大宗交易很可能是基金在“對倒”。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