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制度安排緩解大小非解禁高潮壓力
□ 本報記者 閆立良
股權分置改革后,大小非與其他有限售期的股份在本質上都是流通股,只是限售期限各有不同。大小非“沖擊波”將伴隨市場3年。由此不難看出,對大小非解禁進行制度上的規范迫在眉睫。
從公開認可大小非解禁是一個“新問題”,到主動采取措施對其進行疏導,監管層充分認識到了對大小非解禁給市場帶來的影響。今年以來,監管部門針對大小非解禁、減持等全流通市場的新情況,不斷完善相關的制度安排,引導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有序轉讓。比如規范大小非減持信息和讓減持超過1%的大小非上大宗交易平臺就是一種制度上的疏導。
但隨著解禁高峰期的來臨,現有的制度疏導已經無法有效緩解市場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監管層向市場傳遞出信息:要進一步通過制度來緩解大小非減持壓力。具體包括,研究通過券商中介達成交易,引入二次發售機制,完善大宗股份減持的市場約束、減震和信息披露制度;開發可交換債券等市場流動性管理工具;與國資委協調,建立實時監測系統,對國有股份轉讓情況進行監管。
二次發售就是一個新引入的概念,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在美國,二次發售又被稱為二次發行,是指公司的主要個人或機構持股人對公眾發售其限制性股票。
另有研究人士介紹,二次發售機制應類似于香港的存量發售機制,通過尋找合適的大宗股權長期買家,在不會對二級市場股價造成持續沖擊的前提下,實現大宗股份減持。
一位私募人士則認為,二次發售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一個多方互相妥協的方案,一方面要求大小非獲得合適的定價,另一方面要引入增量資金對釋放出來的大小非股票進行“承接”。
目前,關于二次發售的細則正在制定中,方案將充分考慮和平衡各方利益。
該私募人士表示,二次發售的成功與否,關鍵是看增量資金的介入。而開發可交換債券等市場流動性管理工具的本質應為鼓勵大小非通過發行帶轉換期權的債券,從而在延緩減持時間的同時提高減持條件(即價格)?山粨Q債券對長期增量資金應該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中國證監會日前發布的《關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第六十三條的決定》(征求意見稿)縮短了時間、簡化了手續,就是對預期中的二次發售刺激并購的一個制度補丁。
通過券商中介引入二次發售機制,雖然最終仍然是減持,但在監管層看來,這樣可以增加流通環節,將大小非減持過程拉長,放緩大小非減持的速度,從而達到降低大小非沖擊力度的作用。
分析人士強調,大小非減持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是必須的,但在具體措施沒有出臺之前,針對大小非減持疏導的任何討論都可能觸發其加速減持。大小非問題的關鍵是大小非的持股價格對二級市場估值體系的沖擊。至少在細則出臺之前,大小非因為害怕既得利益受損而急于拋售是意料之中的。
在全流通背景下,監管部門更側重于制度維穩的思路已經非常清晰,但這些政策的推出進程還需加快,才能讓投資者消除疑慮,看清方向。
中國軍團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了多項歷史性的突破,投資者也渴望中國的資本市場能夠在財富效應上成為各國的垂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