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成思危:“雙防”依然是頭等大事(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 06:17 中國經營報
《中國經營報》: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你是這樣度過的:第一個10年從事科技管理和出國學習;第二個10年當了10年的全國政協委員并在化工部工作;第三個10年在全國人大和民建中央工作,同時與一些專家學者研究中國的經濟和金融改革問題,一共出了20多本專著。改革已經進入到深化和攻堅階段,你認為首要的矛盾是法治和人治的矛盾。這是改革事業持續推進的最大考驗與挑戰? 成思危:我的原話是,回首改革開放30年,紀念與思考,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四大矛盾——法治和人治、政府和市場、公平和效率、集權和分權。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還有很多具體而實際的工作需要推進。2008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我談到,中國目前仍然還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我看來,一個國家的發展面臨四個層次:輸出初級產品、輸出制成品、輸出資本、輸出知識。我們目前還正處于第一二層次。資本和知識,我們則是輸入為主,輸出很少。這些年,我先后奔赴西部和東北考察,東北有強大的工業基礎,有比較高素質的人才,最缺的就是資本。西部大開發,人才和資本都缺乏。沒有增量資本的注入,就難以盤活大量的國有資產。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近年來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內需基本上沒有起到太明顯的拉動作用,由“投資拉動型”向“內需驅動型”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我們國家,產業資本占主導地位,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還不夠發達。一個國家的發展,工業化前期是產業資本主導,后期是商業資本主導,后工業化時期則是金融資本主導。記得有一次,一個銀行家對我說,中國現在是金融大國。我提醒他,這么說還為時尚早。 “我不是政府官員,我是人民代表和學者” 《中國經營報》:每次你的發言引發股市震蕩,公眾似乎更傾向于把這看做高層官員的表態,但是當你批評一些職能部門時,他們則直截了當地回應,“成思危的發言只代表他個人的意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背后折射的深意耐人尋味。 成思危:我一直強調一點,我不是政府官員,我是學者和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是集體決策,我有監督權,我有屬于自己的神圣的表決權。這些年我說了很多話,也批評了一些部門,遭遇反彈也是正常的。我有自己做人做事的準則,不媚俗,不討好,不嘩眾取寵。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我經常參加法律草案的審查、法律實施情況的檢查、聽取政府有關部門的匯報、人大代表視察等活動,也收到過許多人民來信,可以了解到許多具體情況和問題,經過分析思考后審慎提出我的建議。作為一名學者,其學術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代替政府進行決策,而是從探討理論基礎、評介國外經驗、完善總體框架、分析實施難點四個方面對政府進行決策支持,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中國經營報》:1996年你當選全國政協常委后,在演講中談到了自己參政議政的座右銘:慷慨陳詞豈能皆如人意,鞠躬盡瘁但求無愧我心。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會議后你將淡出參政議政舞臺,如何評說這些年在參政議政方面的所作與所為? 成思危:我一向主張,個人榮辱進退由組織決定,是非功過任群眾評說。 《物權法》的制定,是我在全國人大工作10年來記憶最為深刻的事情,《物權法》在制定過程中受到了很多“左”、“右”的影響與干擾。有學者寫了聯名信函表示抗議,這些信函我都收到了。多次審議《物權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既防“右”,但主要是防“左”。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