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股發行改革可能終結網下發行(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4日 11:50 中國經營報
定價應市場化 炒新是A股市場慣例,主要源于一二級市場之間的巨大價差。統計顯示,2007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高達185%。 “在海外市場,新股跌破發行價是經常有的事情。上市后如果漲幅過大,實際上是意味著詢價機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桂浩明說,“炒新現象的長期普遍存在,只能說明我們的詢價機制有問題。” 盡管推出詢價制度后,監管部門已經廢除對新股發行市盈率的硬性規定,但是出于穩定的考慮,發行價格的窗口指導仍然希望能夠將一級市場的市盈率控制在相對合理的水平。 “這是機制的問題,也和當前我們的市場不完善、機構不夠成熟有關系。”肖江波認為,由于參與詢價的機構對市場把握不夠到位,因而在對相關股票的估值上仍有缺陷。 而在陳朗平看來,之所以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不到位,原因在于金融產品缺乏:“管理層應該盡快推出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渠道。”他認為,一旦市場有了做空機制,則自然會有資金反手做空,平抑價格。 “新股發行市場化,是解決價格虛高的根本途徑。”胡汝銀認為,市場供求不平衡,是導致炒新的根本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監管層就要真正做到新股發行的市場化,少一些調控意識,要有系統地思考和治理,細枝末節的修補無濟于事。“行政調節不可能代替市場自我調節。” 也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一二級市場之間存在一定的價差是合理的,在國際市場上也普遍存在。“如果我們把IPO(首次公開發行)理解為批發,二級市場買賣理解為零售,對炒新現象就好理解了。”吳春龍說,應該允許一二級市場之間的合理價差。“申購新股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并且有一定的成本,給申購者的價格自然要打折扣。” “實際上通過發行方式的改變很難改變這一問題,最主要的是市場體系、定價體系都不太成熟,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也不成熟,投機性太重。”吳春龍同時說。 一些國家和地區新股發行定價方式 英國、美國: 累計投標方式 國際上最常用的定價方式,其應用范圍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比例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和英國。定價基本過程(以美國為例)主要包括:準備階段(估值等);注冊階段;等待及促銷(前期促銷、路演和投標建檔);注冊生效及定價、股份配發。 中國香港: 累計投標與公開認購混合制 1980年~1994年,香港股市新股定價基本上都采用固定價格公開發售方式。1994年11月起,香港大型新股發行基本上采用累計投標和公開認購混合的招股機制。這種機制一定程序上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也達到了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對發行定價的主導作用。其具體做法是:混合機制的股份分配方式;定價過程;回撥機制;超額配售權和后市支持;發行過程。 中國臺灣: 固定價格公開申購、競價發行及累計投標方式 1995年3月起,臺灣股市在原有的固定價格公開申購以外,增加了競價發行方式。其優點是可以有效發揮價格發現功能,縮小發行價格與上市價格之間的差距;缺點是在為發行人選擇理想股東結構方面的功能不及累計投標方式。其具體做法是:競價參與人的資格要求與身份限制;單個投資者得標數量限制;投標保證金;決標方式;公開申購部分價格決定機制。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