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熊偉銘:風投還要浮躁兩三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00:37 財經時報
本報實習記者 張肖虹 “如果風投只提供資金,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據。如果創業者只想要錢,不用找風投,直接去找銀行吧。” 與去年相比,風險投資機構(以下簡稱風投)現在有些“門庭冷落”。 根據清科剛公布的數字,風投數量在今年第三季度明顯下降。與之相映成趣的是,私募股權投資(PE)的基金數額和交易量都有明顯上升,演繹著另一個關于新財富的故事。清科是大中華區著名的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研究及投資機構。 那么,“風頭”不再的風投現在有什么新的動向?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活躍在電信、科技、媒體領域(TMT領域)的美國中經合集團合伙人熊偉銘。 中經合是美國首批跨太平洋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之一,其投資組合中包括100多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已有超過20家公司成功退出。 本質偏移 經過去年風投變“瘋投”的掃蕩,今年,融資者開始坐等風投上門,在幾個風投之間來回徘徊。加上資金的不斷涌入,風投的項目交易成本直線上升。 “去年,大家瘋搶,亂搶項目,根本不顧風投行業先到先得的游戲規則,對項目的考察也不很仔細。”熊偉銘這樣總結目前的風投亂象。 但在他看來,今年以來,中國市場上的錢太多,不少風投基金都變得很大,轉向后期或成熟期的項目,做PE(私募股權投資)去了。“所以做初創期,擴張期前的風投的日子反倒比去年好過了。”熊偉銘說。 熊偉銘對《財經時報》介紹,90年代需要大額資金的電信投資熱潮過后,TMT領域其實已經不再需要大額的投資。所以,當一個原來有1億美元,可以投20個項目的基金數額增加到5億美元甚至更多的時候,風投只能投到需要更多資金的項目,否則投資的項目太多,根本管理不過來。 因此,一些風投開始轉向尋找大項目,向PE轉型。“現在,風投行業來回競爭的就那么幾家了。”熊偉銘這樣概括風投行業目前的狀況。 風投其實就是金融產品的一種形式,風險超過開放式基金,但因為它投資的公司賺了錢,上演了眩目的財富故事,所以公眾認為風投可以創造奇跡。在這種氛圍中,風投浮躁了,創業者也浮躁了。 “雖然今年風投不怎么熱了,但浮躁還在。大概需要二、三年的沉淀,大家才能理性地看待風投,風投才能回歸本質。”熊偉銘的言談中反復強調浮躁對風投行業,對創業者的損害。 不投服務行業 熊偉銘否認了原SK投資總監方元加入中經合后,中經合將進入消費傳統領域的媒體猜測,他對《財經時報》說:“我們還會把目光放在TMT領域,起碼在三五年內不考慮變化。” 在分析國內的風投特點時,熊偉銘認為,國外的風投發展十分成熟,一般一家風投機構會在某個領域做得非常深入和專業,不會因為投資的熱潮就輕易改變投資方向。中國的風投還很年輕,投資理念不成熟,哪里賺錢快、哪里投資熱就投向哪里,加上不斷涌入的資金的刺激,中國的風投市場變化劇烈,不夠平穩。 “中國現在能夠投資的領域很多,但一個投資公司不可能投所有的領域都成功。做投資一定要理性,不能跟風,不能盲從,要有自己的判斷,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領域。” 對于目前消費、服務領域投資正火暴的現狀,熊偉銘表示:“我們不會投資服務領域。”他表示,中經合將繼續投資于科技相關的傳統領域,發揮其在TMT領域的優勢。 熊偉銘認為科技的涵義很廣泛,不單純是大家熟悉的互聯網、電信行業。他對《 財經時報 》說:“傳統領域如環保和醫療行業都和科技相關。例如一提到環保,大家想到的是太陽能,其實節能處理需要技術,水處理也需要技術。這些方面都需要投資,風投沒必要都擠在互聯網。” 資源比錢更重要 “創業者被寵壞了,以錢的多少作為和哪家風投合作的標準,忘記了風投背后的資源帶給企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熊偉銘說。 中國的風投市場在今年變成買方市場,眼下,很多創業者經常同時和多家風投接觸,看能否找到投資更多、索要股份更少的風投。 風投在激烈競爭的壓力下,往往投向自身不具備資源的領域。這樣的結果是熱鬧過后,創業公司發展緩慢甚至死亡,風投投資失敗。對此,從事風投多年的熊偉銘深有體會:“風投在所投公司所處的領域缺少經驗和人脈,最終受損失最大的是創業者。因為一個公司是創業者的全部,但僅僅是風投的一個產品。” 風投的本質是“幫助”,熊偉銘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頻頻使用這個詞,他認為風投是創業者的戰友,且“碰巧有錢”。他認為,風投對創業者提供資金上的幫助只是第一步,風投在相關領域內的經驗、人脈的多寡才是最關鍵的。 “如果風投只提供資金,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據。如果創業者只想要錢,不用找風投,直接去找銀行吧。”熊偉銘說。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