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拯救三九 華潤出線內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1日 19:12 《財經》雜志網絡版
華潤的出場正暗合國資委在2006年逐步清晰的某種戰略意圖,即國資委謀求在更大視野下搭建一個央企醫藥平臺 3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通告,選定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為三九重組的戰略投資者。六天后,一家全新的公司——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根據初步框架協議,華潤集團將以新三九控股為依托,注入40億元現金,啟動對負債總額高達百億元的三九集團的全面重組。4月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財經》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對此次重組予以詳細報道。 《財經》報道稱,2004年5月是三九歷史上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的19年,三九在文職軍人出身的趙新先治下,完成了從創立、發展、急速擴張到衰落的全過程;在此之后,趙新先離任、被捕,系列腐敗案爆發,三九集團進入了至今未竟的漫長重組。趙新先離任的當月,受國務院國資委委派,原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孫曉民接任三九集團總經理。這也是國資委作為所有者,真正主導三九命運的開始。 此時的三九集團,確如沉疴在身的巨人:整體銀行負債102億元,其中以對工商銀行的債務最重,有近23億元,后由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承接其中12.76億元。銀行逼貸,訴訟不斷,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當務之急,是與債權銀行達成緩和。最終,國務院國資委向各類投資人開放重組權。于是,在2005年,地方國企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民營企業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外資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有限公司,成為出現在公眾面前的三家意向投資人。知情者稱,三九亦曾與華潤接觸,但當時在醫藥產業涉足甚少的華潤無意介入。 重組各方一度加緊進程,希望在2005年11月底前完成重組,但實際談判遠比預期艱難和拖沓。時至2006年初,上海實業和復星向國務院國資委和三九債委會首次正式提交重組方案。然而,兩家提出的集團整體償債率僅為30%多,無法為債權人委員會接受。隨后,重組工作陷于僵局至2006年10月。 再之后,華潤加入了意向投資者的陣營。在其余投資人看來,華潤的出場正暗合國資委在2006年逐步清晰的某種戰略意圖,即國資委謀求在更大視野下搭建一個央企醫藥平臺,而這一年,也正是華潤受命國務院國資委,獲得對總部設于上海的醫藥業央企華源集團的重組權的一年。 《財經》報道稱,華潤最終入局三九,是三九重組路程的階段性結局,但遠非最終結局。 首先,新股東將面臨23家債權銀行組成的龐大的債委會,它必須兌現2006年末國務院國資委與債權人委員會達成的60%的償債率承諾;其次,新股東必須組織三九集團清償其對旗下上市公司三九醫藥高達37億元的大股東占款;最后,在2006年末方始正式介入重組、“涉世未深”的華潤,還將面對一個深不可測的“老三九系”——這個因多年并購擴張而形成的龐大而失控的系統,究竟還有多少隱性債務和訴訟?還隱藏著多少危險的未知數? 而華潤的另一條戰線——華源重組,如今仍在膠著之中。至今,華潤尚未完成對華源集團的真正注資,未在法律意義上成為后者的所有人,從而也未完全承擔起包括償債在內的各種責任。它所面對的,則是來自華源債權銀團的不斷詰問,以及重組對象的諸多反彈。 3月29日,三九最大債權人工商銀行與債權委員會財務顧問工商東亞融資有限公司的代表,在北京工商銀行總行與新投資人華潤進行了首次會談。接下來,債委會的其他成員也將陸續與華潤磋商。而多位銀行債委會的代表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他們至今并不清楚三九重組的確切方案。- (全文詳見4月2日出版的2007年第7期《財經》封面文章“拯救三九”、“趙新先與三九”) 全文鏈接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