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拿到牌照就坐地收金 華農財險資本金曾被挪用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 15:30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拿到保險牌照就坐地收金?看看“中字頭”企業和兩家上市公司入股后,華農財險的處境吧 本刊特約記者 韓艷/文 寸土寸金的北京金融街國企大廈,華農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農財險”)占據了C座15層整整一層樓2300多平方米的辦公區顯得格外空曠。乘電梯到達15層,映入眼簾的是緊閉的兩扇大門,一名未穿制服的前臺小姐,心不在焉地坐在沒有燈光背景的簡易前臺桌子后面。諾大的辦公場所,冷冷清清只有20多人在此辦公,人均辦公面積近80平米,這一數字,極有可能創造了一項“中國之最”。 華農財險是2004年中國保監會放閘審批保險公司后第一批獲批籌備的新公司。保監會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正式開業7個月的華農財險保費收入僅有300多萬元,名列中資財產保險公司排名倒數第一,在整個財產保險市場上排名倒數第二。 今年下半年,保監會將發出一批保險公司牌照。解剖華農財險這一案例,目的是警示那些牌照追逐者,這一朝陽行業里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投資風險。 資本金縮水 2004年6月9日,永誠、安邦、華農三家財險公司獲保監會同意籌備的批準。 華農財險籌建規劃目標為:一家總部設在北京的全國性財險公司,由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下稱“農發集團”)、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水漁業”,000798)與中牧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牧實業”,600195)等主要意向股東共同發起,“以農險為主,兼顧其他財產險種”。 與另外兩家同時獲批的財險公司不同,華農財險的股東均為有農業背景的企業,股東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農發集團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國企,由中國水產(集團)總公司、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等農口行業龍頭企業整合而成。具體而言,農發集團直接和間接持有中水漁業65%的股權;中牧實業是由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獨家發起成立的。 按規定,3家財險公司籌備期為一年,如有特殊情況,則可以向保監會申請延期3個月。但是,到了2005年6月,華農財險并沒有如期露面。兩個月后,2005年8月4日,終于有了華農財險的聲音。中水漁業公告稱,經董事會決議,中水漁業決定與其關聯企業中牧實業等機構共同發起設立華農財險,注冊資本金擬為5.5億元,所有投資方均以現金形式出資,中水漁業擬投資不超過1.1億元,占總股本的20%。但公告稱,華農財險股東未全部確定,各持股比例也未確定,因此也無法預計開業日期。 華農財險最后拖到2005年12月23日才完成開業驗收,此時距離保監會批準其籌備的時間已達一年半之久;同時,華農財險的注冊資本金也縮到2.1億元。相關規定要求,成立一家全國性財產保險公司的最低資本金是兩億元。華農財險只是勉強達標。 一位知情人士說,華農財險除對外公布的三四家擬出資股東外,直到去年七八月份,都未找到更多的股東。那陣子,籌備組四處與潛在中外投資人接觸,但無結果。 “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潛在投資者發現,華農財險的治理結構問題嚴重,籌備組的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幾乎全部來自中水漁業,鮮有保險業內人士;在未來的經營架構中也看不到更多的保險職業經理人,對‘農字口’以外的股東利益也缺乏相應的保障和尊重。”這位人士說,“談投資時最為強烈的感覺是,投錢進來就好了,其他事項由‘農字口’股東定奪。” 作為佐證,直至開業時,華農財險一共到場二十七八個人,其中有十多個人來自股東單位,而股東幾乎還是發起時的那幾家“農字口”關聯公司,近90%的資本金來自它們。 華農財險在專業素質要求極高的保險業最具“獨創”性人員構成在于: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均為兼職,均來自于毫無保險經營經驗的同一家股東單位。身兼農發集團和中水漁業兩家企業董事長的劉身利,兼任華農財險董事長;原中水漁業總經理、現任中水漁業董事及農發集團副總經理的王斌,兼任華農財險總經理。此外,原中水漁業總經理助理周潤華在華農財險出任總經理助理,直接代表股東協助總經理王斌參與公司的日常管理。 “沒有參股華農財險是正確而幸運的決定。”一位潛在投資人事后講,“今年有消息說,一個社會股東欲注資華農財險5000萬元,但后來杳無音訊。大家是怕華農財險最終辦成農發集團或中水漁業的下屬企業,其他股東喪失話語權。” 財務危機 華農財險對保險的誤解和對資金的需求一直延續到開業以后。 中水漁業公告表明,成立華農財險是“根據本公司生產經營結構調整的需要,為拓展新的業務領域,補充公司主業的不足,增加公司多方位的盈利能力為目的。” 從2003年、2004年年報和2005年半年報來看,中水漁業經營性業務的現金流均為負值,絕大部分的現金流量來自于出售招商銀行(600036)股份及聯營企業中水金海(北京)房地產等公司,這意味著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投資收益已成為其主要利潤來源。2002年4月,中水漁業曾斥資2.92億元申購招行4000萬股。當年前三個季度,中水漁業報虧717萬元,在當年最后一個交易日,它出售招行股份,實現投資收益1650萬元,解決當年年報的虧損問題。 當時就有證券分析師認為,中水漁業投資保險業,也是想延續其投資招行“神話”。然而,這筆投資卻不輕不重地給了它當頭一棒。 從去年12月底開業后,華農財險7個月僅有326.04萬元保費入賬。這與股東們的初衷相去甚遠。 股東們不得不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 2006年年中,為數不多的華農財險員工有了人事變動,兩名具有保險從業經驗的財務人員同時被換。取而代之的是兩名中水漁業公司財務處派來的財務人員。關于原因,公司內部的說法是,財務人員沒有職業操守,不執行總經理的命令。 而華農財險人士對本刊說,不執行“總經理命令”,說的是股東挪用公司資本金后需要做假賬的要求。 公司內部有傳言稱,今年上半年,剛注入公司的2.1億元注冊資本金就被中水漁業等股東挪用,數額高達近1.8億元,次數也不止一次。據說,有中水漁業人士曾直截了當對華農財險原財務人員說,“我們的錢都投到華農財險了,借用幾天你們的資本金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華農財險受保監會的監管,為了賬目上看得過去,就需要財務人員進行“配合”。就在上報保監會的賬目完成后不到一個月內,被認為“沒有職業操守”的兩名原財務人員均去職。 本刊經多方查證,股東挪用華農財險資本金確有其事,所幸被挪用的資本金后來悉數補上,未對華農財險造成更大的實質性損失。然而,這個隱患卻著實讓人捏把冷汗。 此前,東方人壽因德隆資金鏈崩潰導致大股東挪用資本金,造成東方人壽停業。 業務饑荒 農險一直是保險業的“老大難”。1985-2004年間,除兩年農業保險實現微利外,18年呈現虧損。20年中,農業保險業務的平均綜合賠付率超過120%。中國農險從1994年起,保費收入逐年下降,險種不斷減少,規模逐漸萎縮。華農財險開業半年有余,業務進展極其緩慢。有人認為,正是這使得急需資金的華農財險股東們沒錢可“借”,造成股東挪用資本金。 由于無利可圖,農險市場現實的情況是,中小規模的商業保險公司不敢去碰,比較大的商業保險公司不愿意增加投入。當初華農財險是憑借自己“農字口”股東的背景才選擇農險的。 今年3月份,中水漁業股權分置改革網上投資者交流會時,以董事身份出現的王斌稱,農發集團和華農財險的其他股東都是具備相當規模的企業集團,掌握著大量的保險資源。華農財險曾多次派員、組團,開展種養兩業的市場調研和招投標工作,并走訪了相關的主管部門,對如何開展種養兩業保險業務,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思路和運作模式。 然而,據本刊了解,華農財險至今仍沒有真正操作過任何農險業務。這半年多來,華農財險主要業務來源,是承接了漁船船東互保協會(下稱“船東互保協會”)原來承保的部分人身意外險和雇主責任險業務。船東互保協會是華農財險的小股東,截至2005年,它與保險有關的業務有1億元規模。 除船東互保協會分來的業務外,華農財險另一業務“大頭”是承保了10多條漁船。船舶保險業務屬于財險中的高風險業務,漁船保險更被業內認為是船舶保險中的垃圾業務,長期以來國內財險公司少有問津。承保能力極強的平安財險就從不涉足此類業務。華農財險作為一家新公司,在沒有更多的承保、理賠以及管理經驗的開業之初,就冒險承接這樣高風險業務,確實需要不一般的勇氣。 知情人士透露,這十幾條漁船的主人就是中水漁業。這看似保費“肉爛在鍋里”了,可一旦出現事故,投保企業要得到理賠將困難重重。 按慣例,船舶險的直接承保公司都會把承保的風險轉嫁給再保險公司,將保險業務進行分保安排,比例通常都會達到80%以上。而在華農財險承保的漁船中,分保安排進行得非常不順利,最多的分保份額才達到60%,最少的才分保出去40%,也就是說,大部分風險都由華農自己承擔了,這與它極低的承保能力、償付能力以及風險管理能力都極不相稱。 今年7月份,中國開始實施交強險,華農財險此前也積極申請經營資格,并拿到了這個資格。但公司員工透露,其實華農并不具備做交強險的能力、技術和人員。 公司至今只有在總公司上班的20多人,沒有經營交強險應具備的承保、查勘、理賠的網點和人員。公司的電腦系統至今無法正常運行,只能用單機操作,然后再用手工操作完成保單的相關管理。這與保監會一再強調的,“保險公司電腦系統要實現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接口、業務系統與再保險系統接口、再保險系統與財務系統接口”的要求相去甚遠,應該說屬于嚴重的違規行為。 華農員工透露,時至今日,從沒有保戶到此投保過交強險,華農財險也從未真正承保過任何一筆交強險。 治理問題 今年上半年,在一次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會議上,華農財險總經理助理吳子魁表示,將低調進入財產保險市場。 華農財險確實調子不高,它保費收入排名最末,從業人數也排名靠后。據公司員工回憶,去年年底保監會驗收那天,公司突然來了10多個新同事(平時只有20來人上班),新同事相互之間都是老相識,還不時談論中水漁業的工作。盡管有近40來人接受保監會的驗收,但23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還是空空蕩蕩。這種熱鬧僅僅維持了兩天,“保監會驗收完后,10多個新同事就不見了”。 有員工說,在華農財險,就連財務部門也是形同虛設,公司的費用賬戶都由中水漁業代管,最簡單的報銷也必須經過中水漁業的財務處才能完成。 總經理王斌公開宣稱,公司的籌備工作進行得相當扎實。但事實是,公司開業至今,由于員工人數少,必要的職能部門也無人任職。有員工稱,他們不知公司組織架構、管理規章,更談不上對業務流程的管理。甚至上報保監會的險種條款費率都是東拼西湊,從別家公司“借”而來的。 本刊對于華農財險組織架構及公司治理結構狀況的求證,始終沒有得到華農財險的正面回應。 知情人士分析,落戶金融街、注冊資本金在2億元的企業,會獲得政府給予的一次性500萬元的補助。以華農財險現在的情況分析,維持二十幾個人的公司規模最為合適,這樣公司每月就只有少量的費用支出。而華農財險一直標榜自己將從事農險業務,也并非毫無用意,一定程度上該公司是想爭取相關的對農險的財政補助。 不過,這種種“獨特”,卻讓進入華農財險的大部分從業人士選擇離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