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上市公司競爭力弱于非上市公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0日 09:22 中國經濟時報 | |||||||||
《2005年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研究結果出人意料 記者李慧蓮北京報道 即將出爐的《2005年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帶來了一些出人意料的觀點:雖然中國上市公司本身的競爭力在加強,但與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競爭力整體處于下風,并且上市公司的總體表現為競爭力強弱的兩極分化嚴重。
該報告的負責人、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金碚1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其中原因有三:一是長期以來中國上市公司形成的一種普遍的錯誤理念:即把上市成功當成經營成功的一個標準,把融資當做收入,公司上市后隨著資金的稀缺性減弱,公司管理層贏利動力減弱。二是大多數上市公司的企業家應用資金的盈利能力跟不上資金數量的變化。上市后企業手中可利用的資金量增大,能否擁有像上市前利用小資金量時那樣高的盈利能力,這對企業家們是個重大挑戰,而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做好這個思想準備。三、中國股市存在盤子小、流動性差等特點,股市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更新機制,導致好的公司不愿意在A股上市,或者上不了市,而已經上市的差公司卻因為種種原因不能退市,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上市公司追求業績的動力。 “也許正是因為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競爭力的不斷下降,才導致目前這種‘宏觀經濟快速發展,上市公司股價卻不斷下跌’的悖理現象。”金碚說,通過近幾年我們對上市公司平均競爭力變化的研究可以發現,在規模經濟明顯的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競爭力要高于非上市公司;而在規模經濟不明顯的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競爭力要低于非上市公司。 金碚認為,由此也許可以推論:如果通過股票上市而融得的資金能夠支持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則同時可以增強其資金利用效率,進而增強企業的總體競爭力。而如果上市融得的資金并沒有明顯地發揮提高規模經濟的作用,則不僅難以提升企業的總體競爭力,反而可能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而降低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這樣的推論如果可以成立,那么,可以表明,我國企業上市融資的實際效果是:通過股票市場的資金吸納作用,支持了上市公司的規模競爭優勢,卻以相對降低企業的效率競爭力為代價。 此外,報告對上市公司主營業務轉移大部分以失敗告終的研究也值得關注。本次研究選取193個上市的工業企業作為樣本企業,其中主營業務轉型的有57個,沒有轉型的有136個,主營業務轉型的企業約占樣本總體的30%。研究表明:競爭力越弱的企業越傾向于轉型。它們希望通過主業轉型擺脫在原有產業中的經營困境,進入新的產業,提高企業競爭力。但是,從總體來看,主營業務轉型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都是負向的。競爭力較弱的企業不僅沒有通過主業轉型實現提升競爭力的目標,反而使競爭力有所下降。 據了解,從2003年起,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和中國經營報社聯合研發的企業競爭力監測系統已連續3年對國內上市公司進行競爭力動態監測。《2005年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涉及到1143家上市公司競爭力狀況的監測結果將在11月4日發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