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新聞 > 正文
 

格林斯潘學乖了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0日 23:48 新浪財經

  【MarketWatch馬里蘭州9月20日訊】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Open Market Committee)周二會議上將決定是否加息(如果是,那將是連續第十一次加息行動了)。盡管聯儲希望使利率回歸中立水平,但有力的證據逐漸顯示:經濟成長正在放慢,而通膨并非嚴重的威脅。

  此外,颶風卡特里娜對經濟的全部影響仍然無法確定。隨著有關災難損失的最新數
字的公布,經濟學家已經不止一次調整他們的預期。

  聯儲在例行政策會議上暫停加息一次或兩次,將給經濟提供非常需要的喘息機會。如果繼續提高短期利率,災區的重建成本也將上升。

  美國第二季度經濟成長降至3.3%。在企業投資疲軟的時期,是消費者支撐著美國經濟的復蘇:他們拿出可支配所得中的更高比例用于消費,并用房屋凈值作為抵押來貸款。

  到七月份,美國個人儲蓄降為負值——支出比所得高出590億美元,而且最近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贊成嚴控銀行的貸款業務。與此同時,汽油價格上漲打擊了零售:八月份零售大幅下滑,消費者信心下降。

  過去二十年來,經濟的定價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能源在工業和消費者支出領域內所占的份額變得更小了,生產力的作用變得如此重要,以致最終產品制造商和服務提供商得以消化能源和材料成本的上升。競爭因為進口和網絡加劇了,并迫使公司把生產力的成長轉化為更低的產品價格——即使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GM)最終也承認了這一點。

  2005年頭八個月中,汽油零售價格上漲了35%,而2004年同期汽油價格漲幅為19%;然而在今年頭八個月中,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僅上升了2%(年率),去年同期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升幅為2.2%。

  如果能源價格對整個經濟的價格狀況有深刻影響的話,那么除了政府公布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以外,其它方面找不出相關的證據。如果按我們去商店購物時所支付的價格來衡量,整體通膨率并未隨汽油價格上漲而上升。

  2004年頭八個月中,消費者價格指數升幅為3.9%(年率),整個2004年消費者價格指數升幅為3.3%。然而,導致這些數字上升的原因是能源價格,而不是非能源產品。重要的是,全球市場上

原油價格正趨于穩定,隨著
墨西哥
灣煉油和天然氣企業恢復生產,汽油和其它能源產品的價格將會回落。單就汽油而言,能源部的追蹤數字顯示,這個價格回落過程已經于九月份第二周開始。

  隨著能源價格的回落,消費者價格指數將跌至3%以下,并向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的水平(2%)靠近。在聯儲和經濟學家眼里,2%的通膨率意味著價格水平穩定。

  仔細分析最近的生產力、勞力成本和批發價格數字之后,可以對經濟的當前狀況有更深入的認識。

  最近一個季度中,非金融公司的生產力成長高達6.8%(年率);與此同時有經驗的勞動力卻很充足——工資成長水平跟不上通膨率,單位勞力成本30多個月來基本保持穩定。

  雖然批發價格(如石油等自然資源,其價格由國際市場決定)最近幾個月漲得兇猛,但中間產品的價格漲勢不強,而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升幅度就更小了。

  企業當然愿意把生產力的優勢轉化為更高的利潤,但進口產品和銷售結構變化(網路的介入)導致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不能夠如愿以償。

  要看到非能源產品價格將會回落的證據?八月份,最終消費產品(剔除能源)的批發價格下跌了0.2%,盡管這期間汽油價格飛漲。

  再者,加息不能消除颶風已經造成的后果,反而會增加重建工業生產能力的成本。至于影響國際石油市場,加息顯然更是力不從心。

  零售以及消費者信心的下滑,表明全美消費者的情緒低落;聯儲不應該再在錯誤的時機加息,從而人為地加重人們的悲觀情緒——它在布希第一任期內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

  假如聯儲在經濟遭受颶風打擊而且已經顯露出放緩跡象的形勢下依然強行加息,將毫無必要地使經濟面臨著陷入衰退的風險——他在布希第一任期內倒是的確實現了這個“成就”。

  一句話,通膨并不成為聯儲繼續加息的理由;相反,經濟成長的放緩和卡特里娜后果的不確定性,應該促使聯儲暫停加息,因為加息有可能使經濟放緩演變為經濟衰退。

  格林斯潘能夠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嗎?或者說,格林斯潘能否從他自己的錯誤中學乖一點呢?

  (本文作者:Peter Morici)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