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涉嫌欺詐而失去道德操守的高盛已經遭遇美歐國家政府圍剿和追打之時,這家“華爾街最詭秘的投資銀行”在中國的“丑聞”似乎也遮掩不住了。不少人相信,在中國市場到處啜金吸銀的高盛所從事的各種交易勾當對中國企業和投資者造成的損失可能要比其在美國的欺詐行為嚴重得多。
高盛無處不在
趁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契機,高盛于1994年在北京和上海分設代表處,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此后,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了強大的國際投資銀行業務分支機構,并通過入股中資大型企業、擔當承銷商等途徑向中國市場全面滲透。
參股到國內許多大型企業之中是高盛進入中國取得的戰略性成果。如高盛出資3500萬美元購買了中國平安保險公司6.8%的股份;出資6000萬美元收購了中國網通2.4%的股份;出資5000萬美元收購了中芯國際4.0%的股份;斥資37.8億美元認購164.76億股工行股份等。
在債務融資方面,高盛在中國牽頭經辦了40多項大型的債務發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分別于1998年、 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為主承銷商全程參與中國政府每次主權美元債務海外發售項目的國際投行。
充當多家中國公司IPO(首次公開募股)的承銷商并從中收獲巨利是令高盛最心動的交易。過去的十年中,由高盛主導的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售有中國移動通信、中國石油、中國銀行(香港)、平安保險、中興通訊等。而另一單IPO承銷項目——中國農業銀行H股IPO也在前不久被高盛收入囊中。
值得注意地是,近年來高盛作為金融顧問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并購案,如日產向東風汽車投資10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匯豐銀行收購中國交通銀行20%股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中國石油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購在尼日利亞的石油資產;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等。
與政策打“埋伏”
與許多金融巨頭一樣,高盛進入中國所瞄準的目標是盡可能地獲得中國企業的控制權,然而,由于中國許多行業和企業的股權都設定了最高的轉讓權限,因此,盡管外資投行機構手握巨資重金,最終還是英雄氣短。然而,這一看上去似乎無法跨越的政策難題在高盛手中已經不止一次地被悄悄化解。
以高盛集團與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資組建高盛高華證券公司為例,在這家合資證券公司中,高盛擁有33%的股份,而高華證券則擁有其余的67%。實際上,高華證券6個自然人出資8.04億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來源于高盛公司的商業貸款。通過如此巧妙的財務安排,高盛繞過“在中外合資金融機構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為33%”的相關規定,成為首家絕對控股中國內地合資證券公司的海外投行。從此高盛拿到了在中國證券市場承銷A股股票和從事B股交易的門票。
幾乎同樣的手法在高盛收購河南雙匯集團時再度實施。河南雙匯由河南省漯河市政府、雙匯集團和海宇投資共同持股,在收購雙匯集團35.72%的股份時,高盛遭遇到了要約收購30%底線的難題;旋即,高盛糾集鼎暉中國成長基金Ⅱ、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等聯合中標,最終稀釋了相關政策規定,緊接著,高盛又輕松購進了海宇投資25%的股份,最終拿下了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的控制權。問題的關鍵在于,高盛已持有中國雨潤食品集團有限公司13%的股權,而雨潤恰恰是雙匯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這就意味著,作為同一個“東家”的高盛對這兩個企業進行整合后可以獨霸中國肉類加工業的江山。
誘拐中國企業
運用自己在國際金融界權威投行的地位,利用中國企業缺乏金融專業知識的弱點,通過信息披露、制造概念、誘人上當并從中獲利是高盛在中國最擅長的手法,而且屢試不敗。
唱空中國銀行業并趁機殺入是高盛在中國走的一著險棋。在中國國有銀行2004年改制的時候,高盛相繼發表報告,詆毀中國的國有銀行,稱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比率接近40%,是亞洲之最糟糕者。但結果是高盛等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中國銀行上市的股權,僅在工商銀行上市,高盛就通過入股該行四年獲利近120億美元。
在資源期貨市場精心設局與中國企業對賭是高盛頻繁玩弄的小把戲。在高盛新加坡杰潤公司的悉心指導下,中航油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大量賣出原油的看漲期權,之后又不斷補倉,在虧損的泥潭中越陷越深。2004年1月,中航油與交易對手高盛簽署了重組協議,根據協議,中航油在平倉后,買進了更大的賣出期權。但自2004年1月簽署重組協議至當年6月,油價并未如中航油預期下跌,反而一漲再漲。而在此期間,高盛則積極做多國際油價,結果在中航油巨虧40多億元而不得已進行公司債務重組時,杰潤公司居然以中航油的重要債權人之一出現。
除了撂倒中航油之外,在中國遠洋、深南電、南方航空、東方航空、中國國航等海外期貨交易所發生的損失中,均離不開高盛這只“黑手”。不僅如此,高盛連中國的一些民營企業也不放過。2007年,太子奶集團董事長李途純與高盛等投行簽下一份暗藏對賭合約的引資協議。具體約定為:在收到7300萬美元注資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完不成30%的業績增長,李途純將會失去控股權。協議簽署之后,高盛一面發布中國乳業市場利空報告,一面借勢抄底,用嚴苛的約定迫使太子奶急速擴張,使得資金鏈本已緊繃的太子奶最終跌向破產深淵。
違規“潛伏”發大財
通過各種灰暗的渠道入股中國企業或者利用上市增發的時機低成本獲得投資標的,然后在二級市場尋求最佳時機大量套現,讓高盛在中國賺得盆滿缽盈。
潛入西部礦業可以看作高盛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暗渡陳倉的一個代表性版本。2006年7月,高盛以每股3元的價格從西部礦業前股東東風實業公司受讓3205萬股,而經過了次年的轉增和送紅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礦業的股權猛增至1.923億股。觀察人士注意到,東風實業作為西部礦業首次定向增發時的9家投資者之一,該公司以每股3元的價格認購了3250萬股,但在西部礦業上市前夜仍按原價一分不賺地悉數轉給高盛,因此,東風實業公司是否為高盛完全控制的影子公司就值得懷疑。
自然,高盛從西部礦業身上抽取的利潤遠超于人們的想象。2009年3月5日,高盛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統出售所持西部礦業公司5%的股份,有業內人士測算,在享受西部礦業現金支付股利和超大比例送轉增股后,高盛每股投資成本僅為0.34元。以減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計算,單單西部礦業5%股權減持就已全部回收投資,且取得了投資回報高達974.3%的驚人暴利。重要的是,高盛大規模減持之時,恰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和A股市場雪崩的危局關頭。
引人深思的是,高盛險惡的投資行為還不止發生在西部礦業身上,近期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的雙匯發展亦與高盛有染。資料顯示,自2004年高盛控股雙匯發展后,雙匯連續四年分紅超過利潤的60%,高盛在投資不到3年的時間內就獲利240%,而蹊蹺的是,高盛早在2007年就曾大幅減持股份,但雙匯發展直至2009年12月才對外發布澄清公告。無獨有偶,在最近以148元價格創出了A股發行價歷史新高的中小板新股海普瑞中,高盛獲利驚人。資料顯示,高盛的“孫公司”GSPharma持有海普瑞的股份4500萬股,成本為每股0.677元。對比148元的發行價,高盛賬面浮盈達到66.30億元,收益率達到218倍。高盛憑什么“慧眼識珠”,又是如何進入海普瑞的的確讓人生疑。
背景
高盛事件也稱高盛危機。2010年4月16日,華爾街傳出重磅消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指控美國高盛集團(GS)涉嫌欺詐投資者。SEC稱GS在向投資者銷售他們自己設計的一種抵押債務債券(CDS)時隱瞞了關鍵信息。這一CDS產品的表現與住宅次貸證券(RMBS)直接掛鉤。高盛一方面允許客戶(保爾森對沖基金)做空該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卻向其他投資者承諾該產品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推出。
新聞當事人:高盛“解釋”中國股權投資質疑
雖然高盛目前投資的20多家中國企業中,私人企業占據了絕對比例,但對于國有企業的投資,高盛也會開放對待。在美國,高盛的股權投資亦會區分增長型企業與重組型企業。
“未來如果有投資機會,而且法規也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也會認真看待各種投資機會的。硬幣都有正反兩面。私營企業雖然反應靈敏,但規模較小,變數較大;而國有企業的好處是穩健,但因為規模較大,投資金額可能也會比較多。況且國有企業多半經過歷史的變遷,我們需要多學習和了解,目前也不乏成功案例。”安武對記者說。
中國生意:高盛集團中國生意揭秘:“道德標桿”轟然倒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盛為進入中國證券市場所設計的方案比中國監管層的期待還要完美:向處于危機狀態的海南證券慷慨捐贈5.1億元人民幣,然后在組建獨立公司實體的基礎上成立合資證券公司進入中國證券市場。
2004年12月,高盛集團與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資組建的高盛高華證券公司正式掛牌。“無疑,高盛高華的誕生為高盛進一步鞏固中國市場的地位創建了一個最佳平臺。”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