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胡佛總統的一句話成為后來人們不斷提及的笑柄。對于伴隨大蕭條而來的貧困、饑餓甚至死亡,作為總統的胡佛似乎并沒有切身的感受,一次,他在接見記者時,竟然說出了這樣的話:“并沒有誰真正挨餓。拿那些流浪漢來說,他們吃的就比過去什么時候都好。紐約有一個流浪漢,一天吃了十頓飯”。這樣的話招來普遍罵聲是無疑的。
時至今日,人們對作為一個大國總統的胡佛為什么能犯這種低級錯誤也多少有些奇怪。我想,真正的原因是這次的大危機確實有著某些詭異之處。在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災難突然來臨的時候,類似這種幼稚的錯誤,絕非僅僅為胡佛所犯。曼徹斯特說,那時社會中有著各種各樣愚蠢的想法,其中之一,是把產品的積壓僅僅看作是一種銷售技巧的問題,“只要有個好推銷員,什么都能賣得出去”。對于大蕭條形成的原因,連當時的全國制造商協會主席埃杰頓都說,大蕭條的局面是某些人偷懶怠工造成的,“很多現在嚷嚷要工作的人,不是有工作時偏要罷工,便是根本不想干”。
因此可以說,像曼徹斯特所說的那些愚蠢的想法和說法,與其說是由于幼稚和愚蠢,不如說是由于在突如其來的危機中的驚慌失措。曼徹斯特的這樣一個說法則是讓人深思的:這兩個歷史時期(即凱恩斯所說的歷史上的黑暗時代和大蕭條)至少有一點確實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民雖然身受其害,卻都不懂得是什么在作祟。
80年過去了,是誰種下了大蕭條的禍根?人們仍在不斷追問這個問題。總起來說,在經濟學中,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是兩種最有影響力的解釋。在凱恩斯主義看來,之所以會出現“大蕭條”,是由于社會中的總需求急劇下降。而導致總需求急劇下降的原因,則是由人們心理上的消費傾向下降趨勢、靈活偏好和對未來的悲觀預期所造成的,總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果,邊際消費傾向的下降趨勢使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從而引起消費需求不足。而當時政府蹩腳的財政政策又使得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則將大蕭條的禍根歸咎于當時的貨幣政策。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 《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中指出,聯儲防止銀行破產努力的失敗和從1930年底至1933年貨幣供給的下降,應對蕭條負主要責任。
盡管其中的爭論還會延續,真正的判斷還要經濟學家來做,但有一點推論是現在就很明確的:如果當時的大蕭條是某些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失誤的結果,那么,這樣一場大危機就可以看作是政策失誤的結果,換言之,這樣的一場大蕭條就是一個可以通過政策加以避免的事情。然而情況顯然不是這么簡單。
美國著名的印裔經濟學家萊維·巴特拉(Ravi Batra)在《1990年大蕭條》中說了這樣一段話:導致大蕭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至今未被經濟學家注意到的變數是什么?我的看法是,這種變數就是財富的集中而不僅僅是收入的集中。這種財富的集中在1929年達到了頂峰并引起了大蕭條。他指出,單純的收入集中不可能導致大蕭條,因為財富總水平在任何時點上都遠遠超過國民收入。根據他的分析,財富集中的速度變化通常是極其緩慢的,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有一次財富集中的飛躍。1922年,美國1%的家庭擁有國民財富的31.6%,但到了1929年,即僅僅7年之后,這些家庭所占份額又上升到36.3%。按照他的分析,財富集中增加了有不可靠貸款的銀行數目,助長了最終連銀行也被卷入的投機狂熱。財富集中程度越高,易倒閉銀行的數目越多,并助長投機,衰退便越嚴重。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