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管會新主席Cox:真能回歸弱政年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3日 00:26 新浪財經 | |||||||||
【MarketWatch紐約9月22日訊】華爾街認為,嚴管時期結束之后,新任證管會主席柯克斯(Christopher Cox)有望使該機構回歸過去那種“美好”的弱政年代。 可以這么說,現在看來柯克斯不是不愿行使證管會的強大職權,盡管他用得很“吝嗇”。
柯克斯現年五十二歲,加州議員,從前是一位證券律師。行業團體和共和黨喜歡他,希望他能夠重新展示對企業友好的風格。 畢竟,柯克斯曾于1990年代起草過一部法律,使股東起訴公司詐欺變得更為困難,并艱苦地游說國會,將要求公司把股票選擇權列入成本的法規擱置起來。 據認為,柯克斯將結束證管會七十年歷史上最嚴苛的兩年。過去兩年來,證管會對證券分析、公司披露和共同基金交易的監管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監管全美股市的法規也有了顯著的改變。 柯克斯本周暗示,盡管他打算重新評估證管會的一些法規,但同時表示支持他的前任唐納森(William Donaldson)某些有爭議的決定。 在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采訪中,柯克斯聲稱,支持對避險基金的登記要求,譴責公司高層的隱性報酬,贊成證管會充當監管人的角色。 對于一些觀點存在分歧的措施,諸如證管會和聯邦法律規定可就某些人擔任避險基金董事而對公司進行處罰,柯克斯沒有表明立場。但他先前的言論顯示,這位新的證管會主席在謀求中庸的行事方式,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證管會主席,而不是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或證券行業協會(Securities Industry Association)的頭頭——這是許多批評人士擔心的。 證管會東北地區負責人、現為從業律師的諸龐(Michael Zuppone)說,“他似乎考慮周詳,沒有魯莽地介入任何意識形態的派別。” 唐納森矯枉過正 從某種方式上說,柯克斯擔任證管會主席與1980年雷根成功競選美國總統有一些相似之處。雷根跟卡特的風格相反,而卡特是在尼克森和福特政府的陰影下當選的。從任期上看,福特相當于皮特(Harvey Pitt)之于證管會。 唐納森則是證管會的卡特,在恢復誠信和尊嚴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但是,唐納森到了任期末的時候,卻與史匹哲(Eliot Spitzer)聯手進行起訴,使證管會尷尬地介入了一系列針對股票分析和基金交易的調查之中。 唐納森像卡特一樣,留下了一些欠缺,用美國商會公司管理部門負責人的話說就是“矯枉過正”。 行事謹慎 在七月份的任命批復聽證會上,柯克斯努力驅除一些對他的疑慮,其中最主要的是擔心他可能放松證管會的監管力度,轉而透過加強對公司董事道德行為的要求來杜絕安隆一類事件的發生。他后來告訴證管會雇員,維護投資者的權益應當成為機構的“核心”。 這不是美國商會或證券行業協會希望聽到的言論。盡管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將如何努力推動公司和華爾街的進步,但他顯然也十分清楚,他現在是關注的焦點,言論必須不出差錯。 柯克斯與前任不同,如果他決定嚴厲制裁某個領域的話,他手里已經掌握著一個異常有力的機構。安隆和WorldCom丑聞之后,唐納森游說國會,得到了更多資金以及其它便利以執行那個嚴苛的沙氏法案(Sarbanes-Oxley)。 強化了的證管會 柯克斯接手的是一個職權得到加強的證管會。唐納森今年三月份得到的預算是9億8300萬美元,柯克斯為2006財年(始于今年10月1日)得到的預算雖然比不上唐納森的,但也達到8億8800萬美元。 證管會2006財年的預算與本財年的相差不大,是該機構歷史上預算最高的情形之一,幾乎是2002財年(唐納森任期首年)4億8300萬美元預算的兩倍。 唐納森擔任證管會的兩年,證管會工作人員迅速上升,增加了600位調查人員、會計、律師和其他雇員,以滿足空前繁重的公司調查和新法執行的任務。 證管會雇員的增加為嚴厲監管提供了可能,被調查的公司數目從2002財年的272家上升了187%至2004財年783家。 現在,證管會共有1288員全職雇員,寇克斯也許會發現,要想改變唐納森建立起來的強勢形象是很困難的。 最終,寇克斯也許會跟他的前任一樣,在上任伊始受共和黨和華爾街的歡迎(因為唐納森有證券行業的經歷,是投資銀行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的創始人、紐約證交所的前任主席和福特政府時期的一名官員),但是,不妨問一問葛拉索(Dick Grasso)和紐約證交所其他高層、奎特隆(Frank Quattrone)以及Putnam Investments:唐納森是不是照著他那“對華爾街友好”的標簽行事的? (本文作者:David Weidner)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