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菁
近來,國際金融界的一大要聞是巴塞爾協議第三版草案的出籠。7月26日,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宣布,26個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和銀行監管機構在金融危機后,就加強銀行資本金設置和流動性風險管理等方面達成廣泛改革方案。這個方案的具體內容包括:資本金的定義、交易對手信貸風險管理、債務股本杠桿率、資產負債流動性標準等。另外還有待協商的議題有:如何提高資本金比率,如何施加反周期的緩沖機制等。這個大面積的改革方案,被金融界稱為是巴塞爾協議第三版。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是一個國際性的金融組織,從屬于“中央銀行的銀行”的國際結算銀行,位于瑞士巴塞爾。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主要從事協調和制定國際間銀行監管政策,為國際間互相交流和磋商提供平臺。它的最主要的業績就是巴塞爾協議第一版、第二版和現在的第三版。
隨著巴塞爾協議第三版的出籠,一個自然的問題是第二版到哪里去了?在美國,原本轟轟烈烈的巴塞爾協議第二版都未見閃亮登場,未進入各大銀行的議事日程,就已經被取而代之了,這是怎么回事?
說起巴塞爾協議第二版,得要追溯到第一版。巴塞爾協議第一版誕生于1988年,它倡議各國監管機構對其轄內的銀行推行最低資本準備金的要求,以防備風險,保證銀行運行的安全和穩健。這個指導政策因為它的簡單易行,資本金與風險掛鉤,不僅得到當時巴塞爾十大成員國的采納,還被其它非成員國國家采納。巴塞爾協議第一版開創了巴塞爾委員會統一國際標準,協調監管政策的先例,掀開了國際金融監管的重要一幕。
轉眼十年過去,金融市場日新月異,對那些國際大銀行來說,巴塞爾協議第一版開始顯露出它的局限性。該協議所規定的風險種類太少,線條太粗,使得資本金與風險的掛鉤不夠緊密,資本金配置不夠有效率,導致銀行出現了許多資本套利行為。另外,真正合理有效地計算風險,必須要靠先進的組合理論,將資產之間的多元化和對沖性能都考慮進去。當時已經有不少大銀行成功地運用組合理論模型在他們內部的風險管理、定價和資本金配置上。
在銀行界的游說呼吁下,美國紐約聯儲開始了改革巴塞爾協議第一版的工作,做了大量的樣本采集、調查歸納、會議協調,同巴塞爾委員會、各類監管機構和金融界游說集團打交道的工作。從1998年巴塞爾協議第一版改革號角的吹響,到2006年巴塞爾協議第二版的塵埃落定,美國的四大銀行監管機構(美聯儲、貨幣監管署、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儲貸會監管署)自始至終都全力以赴地積極參與,把它當作頭等大事。最后落實的巴塞爾協議第二版相當龐大復雜,針對不同銀行,有三種不同的資本金計算方法:標準法、內部評級法、高級法。其中,標準法同巴塞爾協議第一版類似,只是稍復雜些;高級法雖高級,也沒有達到采用組合理論模型的高度和初衷。換言之,巴塞爾協議第二版折中選取了介于第一版和組合理論模型之間的三個段落。
歐洲國家規定所屬銀行在2008年以前,必須完成巴塞爾協議第二版的部署和落實。銀行系統也按部就班,建立好系統,配置好人員,已經開始上報新協議下的資本充足率。
但在美國,盡管是巴塞爾協議第二版的始作俑者,到了落實實施階段卻一拖再拖、躊躇不前。中小銀行認為該協議沒有實質性的改觀,而采用新協議要付出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得不償失,完全成為監管負擔。而大銀行也并不積極響應,因為沒有達到它們能夠運用組合理論模型的要求。
最后,迫于國際壓力,美國的四大銀行監管機構于2008年7月達成妥協方案,規定美國的大型銀行必須實行巴塞爾協議第二版的高級法;而美國的中小銀行可以選擇是否采用巴塞爾協議第二版的標準法。妥協方案還規定有幾大新舊計算方法的交接時段,每一交接時段至少是一年。
而2008年正好是全球各銀行都在金融風暴中岌岌可危,哪還顧得上巴塞爾協議。風暴過后,這監管規則自然也就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果不其然,美國本土有了金融改革法案,巴塞爾委員會也出爐了協議第三版,全方位加強資本金的要求。
從巴塞爾協議第二版在美國的夭折,可以看出國際金融協議的局限性。一是慢,幾十個國家各說各的理,各有不同的會計制度和操作準則,要達成一致很難;二是沒有強制執行性,巴塞爾委員會是一個沒有行政權力,沒有法律效力的國際機構,它的協議只是提供指導方針,最后得由每個國家各自決定是否采納。
但愿巴塞爾協議第三版不會重蹈第二版的覆轍——“壯志未酬身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