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記者 吳曉鵬
美東時間11月20日一大早,MonkeyBusinessBlog的埃里克·薩爾茲曼(Eric Salzman)給他在投資銀行結構信貸部門的朋友發消息,說他感覺又回到了9月份雷曼兄弟倒閉前后的那段噩夢時光。他指的是這幾天岌岌可危的花旗。
他很快得到朋友的回復,只有一個詞,“更糟”。
MonkeyBusinessBlog是一個華爾街的分析師和交易員每日瀏覽的網站。網站只有兩個人,埃里克是其中之一。
自從雷曼倒閉引發華爾街崩盤、信貸市場完全凍結以來,在投資者眼里,任何一個機構都有隨時倒閉的可能,所有人相互不借錢導致資本市場陷入凍結,直到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出臺,信貸市場才逐步解凍。
但最近一周,“一系列通貨緊縮的經濟新聞,對沖基金對杠桿貸款和商業房地產抵押證券的大規模清倉,保險公司和基金經理被迫甩賣住房抵押產品,以及對花旗集團完全喪失信心,已經導致徹底的恐慌。”埃里克說。
信貸市場再次凍結,緊張的投資者涌向“避險天堂”美國國債。20日當天,3個月國債收益率跌到零,而兩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歷史上首次跌破1%。而此前的19日,債券市場跌到了20多年來的最低點。
道瓊斯指數當天下跌445點至7552點,跌幅5.6%,回到1997年的水平。接受記者采訪的華爾街交易員們表示,目前還看不到市場的底部在哪里。
雷曼倒閉是投行危機的總爆發,而現在,大火蔓延到像花旗這樣的商業銀行,這被認為是金融海嘯第二波到來的信號。
“9月份是恐慌,因為沒想到雷曼會倒,這一次更多的是一種絕望”,花旗集團駐紐約的一位交易員則對記者表示。
花旗病危
周一,花旗裁員的消息一出來,埃里克就在他的網站MonkeyBusinessBlog上寫道,“花旗將裁員52000人,我剛剛吐過!
在華爾街投行、房地美和美國財政部工作20多年后,埃里克和他的伙伴Richie Bennett現在每天都會在自己網站點評市場,其讀者包括去年對沖基金行業收入最高的約翰·保爾森,以及債券大王PIMCO的比爾·格羅斯。
20日晚,埃里克對記者說,花旗在裁員的同時公布了未來發展計劃,“但實際上只是26頁的幻燈片,他們反反復復只說自己有很強的資本,是世界一流的管理層,這都是廢話!
他評價花旗的管理層“糟糕透頂,沒有遠見,資本薄弱,而且損失巨大”,在各家銀行之中,花旗在商業房地產抵押資產及高杠桿貸款的風險敞口都相對更高。
摩根大通主管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董事總經理吳向陽也認為花旗先前收購 Wachovia沒有迅速處理好,管理層處事不果斷。
周三,花旗宣布將購買其結構性投資工具所持最后一筆174億美元的資產,這種表外投資工具是去年信貸危機爆發時最先受到沖擊的抵押貸款類資產。
該交易將導致11億美元的沖銷,花旗周三股價下跌23%。上周,花旗集團在它1812年創立將近200年后,股價首次跌落至10美元以下,而本周股價進一步重挫則讓投資者開始喪失信心。
周四,花旗向其最大股東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尋求援助。沙特王子表示,他準備將所持花旗股份從不足4%增加到5%,交易金額為3.5億美元。
17年前,沙特王子曾拿出5.9億美元拯救了陷入困境的花旗銀行,并成為其最大股東。而在20日阿勒瓦利德宣布注資當天,花旗依然重挫了26%,創下公司歷史上的最大單日跌幅。
同一天還傳出消息,花旗管理層正試圖說服國會議員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恢復實施已經到期的金融股做空禁令。
埃里克說,這一次不是有人在做空,而是持有花旗的長期機構投資者都在大量甩賣,因為很多基金不愿意持有10美元以下的股票。
吳向陽認為,花旗是美國精神象征,其倒閉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政府絕對不會坐視”。
前述花旗銀行的交易員說,“花旗等銀行現在的問題不是他們真的不行了,而是他們不敢投資。他們有很多錢,但是他們不敢借,也不敢投!
“現在很多小的生意,比如開飯店都很難從銀行得到貸款。就是說,等這個恢復之前,這些公司的股票都會貶值,因為錢不拿出去投資,不去借貸的話,就沒有真正的生意!
有關花旗的種種負面新聞已經引起了普通民眾的擔心,客戶抽取存款則讓花旗緊張不已。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Toni本周四去營業部把花旗的CD(存款證)取出來,“結果里面的人死命勸我繼續存9個月……”
她的另外一位做金融的朋友最近將其每月工資收款帳號從花旗轉到了摩根大通,也立即收到花旗的信件,表示將對25萬美元旗下存款全額擔保,希望能夠再轉回來。
花旗董事會計劃在周五舉行正式會議討論公司面臨的選擇。目前財政部已經向花旗注資250億美元,幾位交易員表示,250億美元還不夠。
埃里克說,花旗一家就可能還要吃掉25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的7000億美元的金融系統救助基金很可能也不夠。
目前各家銀行股價都跌到十幾年來最低位。已經轉為商業銀行的高盛周四收盤價52美元,低于其1999年首次公開募股價,人們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