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日前在內蒙古赤峰主持召開部分企業與金融機構負責人座談會時,提出“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支撐、血液,金融的穩健運營要靠經濟的平穩運行。在實體經濟面臨困難時,金融機構要考慮運用適當的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金融運行的一個突出矛盾是,貨幣供應總量高位繼續較快擴張,而部分實體經濟部門則日益感受融資壓力。這種矛盾的產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部分金融機構存在“脫實向虛”傾向,導致相當部分社會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明顯降低了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并加劇了資金配置的結構性矛盾。因此,金融機構要“脫虛向實”,才能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當前我國社會資金配置效率下降較為明顯。如果說金融是實體經濟運行的“血液”,那么“血液”超過自身需要,就會出現機體“腫脹”。實體經濟對貨幣的需要,也是同樣道理。雖然理論上不能證明M2/GDP是否存在最佳值,但如果這一指標過高,不僅會制造通貨膨脹隱患,而且也表明資金配置效率低下。20世紀初,我國M2/GDP大約穩定在1.6左右,一直到2008年仍然為1.58,但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巨額貨幣投放,使得我國M2/GDP快速上升,目前已超過1.94。這些情況表明,我國貨幣的生產效率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這表明為推動1個單位的GDP產出,需要近2個單位貨幣的投放,貨幣產出效率下降。
近幾年來,社會資金“脫實向虛”相當明顯。過去幾年,我國經濟生活的兩個重要特征是房地產業非理性繁榮和影子銀行體系較快膨脹,成為資金“脫實向虛”的主要渠道。房地產整個環節,從土地儲備貸款、土地開發貸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等到表外融資,吸納了大量的社會資金。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占全部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大約為1/5。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吸收新增社會融資的主要途徑,2013年全國房地產貸款新增2.34萬億元,占全部人民幣新增貸款的26.3%,與上一年相比多增了9987億元。影子銀行體系膨脹,是部分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和同業業務較快擴張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國金融機構盈利主要依賴于信貸業務。隨著信貸業務規模發展受限,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積極從事同業業務。2012年6月末,國有商業銀行的同業資產規模增幅在50%以上,高的甚至超過70%。以理財產品為代表的表外融資也迅速擴張。目前,商業銀行存量理財產品規模超過10萬億元,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規模超過1萬億元,2014年一季度末我國信托公司受托資產已達到11.73萬億元。
資金大量涌向虛擬經濟的情況急需扭轉,只有“脫虛向實”才能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
一是逐步擠出房地產泡沫。目前,全國房地產市場周期性調整趨勢已經確立。應順應這次周期性調整,引導房地產市場風險逐步釋放,這將有助于社會資金從房地產領域流出,流向需要資金的其他經濟領域。
二是要提高薄弱經濟環節貸款容忍度。涉農、小微企業融資不良率相對較高,符合客觀規律。監管當局應適當提高這些經濟薄弱環節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鼓勵商業銀行支持涉農及小微企業發展。適當放寬經濟薄弱環節不良貸款核銷政策,在總量控制和比例控制的前提下,對符合微觀審慎經營并出現不良的經濟薄弱環節貸款,允許在限額內及時核銷。
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信貸經營激勵機制。一方面需要貨幣當局將宏觀審慎管理與信貸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有效結合,對信貸政策執行情況較好的金融機構,可給予一定程度再貸款、再貼現或信貸規模支持。另一方面是金融機構建立專營機制,有效提高信貸人員積極性,將“盡職免責”原則嵌入信貸經營各環節,綜合平衡信貸規模增長、不良率和信貸人員經營績效等三者的關系,著力長效機制建設。
四是進一步規范金融創新行為。前不久,由人民銀行[微博]牽頭,“一行三會一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有助于金融機構同業業務不偏離微觀審慎經營軌道。
金融運行效率改善將對實體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如果要實現經濟金融的良性互動,除了進一步深化金融領域的改革與創新之外,更需要實體經濟部門加快結構調整。否則,一個運行低效的實體經濟必將伴隨的是高風險、低效運行的金融體系。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