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20周年特別策劃:制度變革之T+0 > 正文
盡管T+1制度連續實行已有15年,但是在證券市場發展的20年中,股票交易制度也曾經歷過轉換和試探,國內頗受爭議但被廣泛應用于全球其他市場的T+0制度在滬深兩市也曾實行過兩年,在這些轉換和試探背后是市場自身微妙的成長歷程,也有市場參與者、學者、監管者的思維涌動和觀點交鋒。
新浪財經訊 11月4日消息,由于中金所今年正式推出的股指期貨采用了T+0的制度,又引發了人們對A股市場T+1制度取舍的討論。對于這項連續實行已有15年的制度,眾多專家仍然認為,目前A股仍是非理性做主導,為約束過度投機,T+0短期難以登陸A股。
T+1約束市場過度投機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李迅雷談到,中國現在還是新興市場,投資市場是非理性做主導的,未來十年也不會改變。在非理性漲跌遠遠超出理性的市場上,投資者應把握非理性的機會。“1995年我就說過,中國要發展為成熟市場,還得20到30年時間,現在還差5年。”
“另外,考慮到現在的市場狀況,沒必要再采取刺激手段了,T+1制度轉變為T+0必然加大股市流動性。”他說。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告訴新浪財經:“我國實行過一段時間的T+0,政策一出的當天,股價暴漲。中國人太愛炒了,從這種投機心理來看,現在不是時機將T+1制度轉變成T+0制度。”
金巖石還認為,依據國際經驗,市場上機構投資者達到達到40%的水平時才適合推出T+0制度,而現在只有20%,所以還需要些時間培養出更多機構投資者。再者,從當前中國股市狀況來看,是需要T+1來規范約束過度投機的。
央行研究局副局長焦瑾璞認為,盡管中國證券市場已有20周年的成長歷史,但市場的投機心理還是較重,國民俗稱“炒股票”,這就顯示在中國股票市場投機的成分過高,流動性太大,估計國家也不會探討T+1制度的轉變。
交收制度不分優劣
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亞太區總裁祝曉健稱,T+1和T+0不是制度先進和優劣的區分,不同的產品適合不同的制度,中國股票、基金實行T+1制度是適合現在中國國情的,未來國際板出來后也不可能實行T+0制度,這是對應的交易產品所決定的。
臺灣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朱士廷同樣認為,選取何種制度關鍵看給予交易品種風險控制要求不同,期貨采用T+0并不意味著現貨也要如此。
臺灣證券市場有50年的歷史,現貨市場實行的也是T+1制度,期貨市場是T+0,這和大陸市場是一樣的,“這種制度不同是基于交易產品風險控制要求不同。”朱士廷說。
臺灣的期貨市場實行保證金為基礎的杠桿交易,將資金量放大5倍,T+0制度使股民可以及時調整交易行為,實現有效的風控管理。而在現貨市場上交易量未作放大,成熟的交易者自身就已控制了風險,另外,交易量大的交易者可以通過融資買入,融券賣出的方式實現當日交易方向相抵。
制度三易 融資融券可彌補效率不足
A股市場到底適合什么樣的制度,交易所并非沒有進行過實踐,歷史上上交所曾經嘗試過T+4、T+1及T+0三種制度,而最終落定在T+1上。
據尉文淵對新浪財經介紹,上交所最初成立時,股票交易實行的是T+4制度,“這是由當時的清算機制、交易體系、銀行處理能力決定的。當然在當時市場規模不大的情況下,這種制度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買空賣空行為造成的市場過度波動。”尉文淵說。
之后不久的1991年10月,市場實行無紙化交易,T+1制度正式推出,尉文淵稱:“在當時,這一制度確實提高了市場交易效率和活躍度。”
T+0制度曾在1992年至1994年間實行,尉文淵是當時制度轉換和正式實行到后來又轉換成T+1的親歷者也是參與者。
當時參考國外市場經驗,尉文淵帶領的團隊認為,股票交收制度反映的是市場效率,與投機行為沒有必然關聯;再者,T+0加快股票回轉速度,有利于投資者及時調整操作方向,所以T+0給予投資者當日買賣的權利。
1994年10月份之后,出于對股票市場大起大落的控制,依照北京官方要求又轉換成T+1制度。
此后,T+1制度應用到如今,尉文淵表示,融資融券業務是對T+1制度的補充。今年3月31日上交所、深交所已啟動了首批6家券商的融資融券試點,10月29日,第三批14家券商也已通過方案評價。
“當年我們去國外看的時候,沒有一家完全實行的是T+1制度,因為有融資融券制度對T+1制度做彌補,就可以彌補T+1的交易效率不足。”尉文淵說。(玨珺 發自上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