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A股交易制度改革呼聲再起 > 正文
現貨市場要早日開放T+0交易,使得投資者在“被做空”的時候,有更多的機會選擇避險或抄底。而從穩定市場、維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出發,股指期貨還要考慮放低身段,讓風險管理工具能盡其可能地為大眾所用。
當“T+1”遭遇“T+0”
我國新開張的股指期貨和滬深股指的一起暴跌,當然有著深刻的基本面因素,但制度上的缺陷給予了股票現貨持有者更大的傷害。這是不公平的。
4 月19日,股指期貨正式上市后的第二天,IF期指即大跌6%,帶動滬深300指數暴跌超過5%、上證指數跌近5%。股指期貨的開市,恰巧得到外有美國高盛事件重創歐美股市、內有新“國十條”擠壓樓市信貸泡沫兩大超級重磅利空的配合,似乎想做多也難。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還有其他原因。
重要的是,股指期貨本身在市場定位和功能配置上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為價格發現、規避風險工具的作用。特別是在基金等機構被暫時隔離在場外觀望的情況下,不僅套期保值“英雄無用武之地”,就是作為股指期貨合約標的的滬深300指數權重成份股的投資價值,也被不由分說地淹沒在了套利投機的狂潮之中。
而在交易機制上,股指期貨交易實行T+0,和股票交易實行T+1之間的巨大差別,使得股指期貨的投機者可以肆無忌憚地大玩其套利游戲。
在T+0交易機制下,股指期貨的超短線套利者可以在日內反復建倉平倉,積少成多擴大自己的贏利。這也是股指期貨成交量遠遠超出當日最終持倉量的道理所在。
有人說,股指期貨沒有方向,只有套利。此言可謂一語中的,揭示了目前這個有缺陷的股指期貨市場機制的要害。那么,一邊是股指期貨在T+0賺大錢,一邊卻是現貨市場只能做T+1,這公平嗎?這顯然是有悖于股指期貨作為風險管理工具之功能定位的。
被迫處在“被保護”狀態的廣大中小投資者以及暫時還需要等待入市交易準入令的機構投資者,在面臨“被做空”風險的情況下卻沒有任何“新式武器”或市場工具可用來自衛反擊;對于只能T+1的股票現貨交易投資者來說,面對股指期貨的助跌作用,只能被動挨打。
無可否認,未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加盟,或許將有效改變股指期貨交易者隊伍的結構,使得人們期待中的股指期貨所應有的風險管理功能會有一定的表現機會。不過,在筆者看來,只要股指期貨“小眾化、高門檻”的市場定位不改變,不對稱的市場交易機制不改變,即使有關方面盡其可能降低股指期貨的杠桿性,也難以有效改變整體失衡的市場格局。
兩個市場的不對稱博弈
想象一下,有一場拳擊賽,A拳擊手被限制只能在擂臺的半邊活動,B拳擊手則可以全場跑,最后誰會贏?
相信小學生也知道,贏面大的肯定是那個可以全場跑、不受陳規限制的B拳擊手,因為他可以在A拳擊手要進攻時,躲到他夠不著的那一邊。
如今,A股市場的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正仿佛這樣的比賽,現貨市場的投資者們相當于A拳擊手,由于現行的T+1和漲跌停板制度,他們被限制在當天買入股票后,第二天才能賣出,當然,如果遭遇跌停板,則干脆失去了立刻糾正錯誤的機會。而B拳擊手則是股指期貨市場的投資者們,他們有全場跑動的權利,隨時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
而當T+1的現貨遭遇T+0的期貨,則現貨的節節敗退似已成定局。
這只是不對等博弈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通過操縱現貨市場,實現期貨市場做空賺錢,可能是更大的隱患。
由于目前現貨市場上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權重較大,而且對于指數以及投資者的心理影響極大,此前有不少投資者猜測,空頭可能利用中石油中石化作為打壓現貨指數的工具。
這種推測并非不可能,從4月16日迄今,A股市場共有四次大跌。分別是4月19日,滬深300指數下跌5.36%,5月6日跌4.6%,5月11月跌2.01%,5月17日跌5.35%。
對應的是,中石油在這四個交易日的跌幅分別為4.22%、5.12%、0.9%和3.77%。而其每日成交額也不過5.24億元、3.22億元、3.13億元和2.21億元。中石化四個交易日的跌幅為5.22%、5.57%、1.54%以及4.57%,成交額分別為9.63億元、5.74億元、4.97億元以及4.32億元。
那么,股指期貨對應的成交額是多少呢,以IF1005合約為例,4月19日,其成交量為11萬手,對應的成交金額是1056億,按照15%的保證金比率及3 倍的資金周轉率計算(下同),則保證金為53億元左右。5月6日,IF1005合約成交量為17萬手,成交金額1516億,保證金為76億元左右。5月 11日為22.5萬手,成交金額1900億元,保證金為95億元。5月17日,成交量為11.8萬手,成交金額966億,保證金約48億元。
也就是說,如果在這四個交易日中,你甚至不需要持有中石油中石化當天賣出的全部籌碼,只需要持有其中的50%,比如說5月17日,只要你持有中石油1.1億籌碼,中石化合計2.15億元的籌碼,就基本可以把中石化和中石油砸到當時的價位。總共不到4億元的籌碼,撬動的是另外一個十多倍的市場,只需要你在股指期貨市場上開更多的空單,獲得的收益遠遠超過你在現貨市場的損失。然后次日,你還可以買入這些籌碼,等待下一次砸盤的機會。
而習慣了現貨市場T+1交易法則的投資者們,只能等待反彈解套,不過一次次反彈的希望都很容易被空頭們粉碎。
當然了,這種指責針對的是股指期貨的投機者,這些投機者到底有沒有參與現貨交易,這需要監管部門立刻做出查處,如果確實有類似的情況存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當T+1和漲跌停板遭遇T+0,當股指期貨遭遇兩桶油操縱,兩個市場的不對稱博弈已經開始傷害到了市場本身,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當務之急。
正方
專家激辯A股T+0
完善對沖機制
股指期貨時代,要求A股T+0是合理的。如果A股交易制度同樣采取T+0的方式,能夠使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更加配套,更加完善對沖機制。
龍贏富澤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童第軼:
只有股票期貨、現貨兩個市場匹配,市場的套利機制才能真正發揮;而股票期貨、現貨市場長期不匹配,反而會帶來市場的失靈,使市場發生較大波動。國外成熟市場均采用T+0的制度,并沒有使得市場相對A股更加劇烈。A股交易制度改為T+0,市場不一定劇烈波動;相反,投資者能夠更加靈活地進出市場,能更好地控制自身投資風險。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
T+0不是個壞事情,T+0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能夠使交易更加頻繁,從而加快市場資金流動。同時,頻繁的交易會為券商等中介帶來更好的經濟收益,減少資金占用,降低交割風險。對普通投資者而言,T+0也能夠更好地實現期貨市場、現貨市場的匹配,實現風險對沖。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劉景德:
股指期貨時代,要求A股T+0是合理的。如果A股交易制度同樣采取T+0的方式,能夠使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更加配套,更加完善對沖機制。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股指下跌,現貨市場的股票當天卻不能賣出,就不能很好地實現對沖。同時,成熟的資本市場,采取的也是T+0制度,這是一個方向。但是,A股短期實現T+0 的可能性很小,監管層出于市場穩定的考慮,應該不會馬上對交易制度進行改革。
中原證券研究所策略部經理劉鋒:
A股交易制度如果能夠實
現 T+0,對同時參與股指期貨和A股市場的投資者,是非常有利的。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實現期貨市場的套利功能;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構建資產組合,使風險對沖更有效力,當市場發生改變時,更加靈活、迅速地進行投資調整。同時,對整個市場而言,T+0的制度也將更加有利于資金流動和價值發現。因此,股指期貨推出后,對T+0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市場是存在眾多利益主體的,股指期貨門檻現在比較高,對于不參與股指期貨市場的投資者,T+0的改革對他們影響不會太大。
安邦咨詢公司資深研究員陳業:
撇開技術性、公平性的問題不談,從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A股市場的T+0是大勢所趨。中國推出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制度,本身就是完善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的重要步驟。現在上海正試圖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就應該遵循國際慣例,放眼紐約、倫敦、中國香港,哪一個市場不可以做T+0?融券和股指期貨的引入已經為A股市場提供了做空機制,也就是說增加了市場自我調節的手段和工具,放開T+0將更有助于市場自我調節的實現。股指期貨實行的是T+0制度,投資者可以不斷根據市場變化即時調整自己的倉位,達到 “刮差價”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選擇不持倉過夜,以規避休市期間的風險。而現貨市場上的投資者由于T+1的制約,在應對市場變化時遠沒有這樣靈活。一旦做錯方向,再趕上次日的跳空開盤,就會陷入尷尬的境地。總之,A股市場T+0,既是健全微觀市場機制的要求,也是完善宏觀金融環境的需要。
反方
加大炒作氛圍
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炒作氣氛已經很濃重了,高股價需要回歸理性,這時若推出T+0,很有可能使得中小散戶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損害。
天弘基金經理劉佳章:
雖然進入股指期貨時代,但現在不適宜推出T+0。簡單講,股指期貨是期貨產品,A股是股票市場的投資標的,股指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不是一回事。拋開股指期貨時代這個概念不談,就目前的市場情況而言,也沒有理由推出T+0,因為T+0是鼓勵投機的,我們顯然要鼓勵投資。退一步講,即便是為了活躍市場交易,可現在市場的成交量還需要用T+0再活躍嗎?如果想推出T+0當然應該在市場低迷的條件下才更合適一些。換句話,市場越成熟,就越不應該鼓勵投機,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把事物的本質給忽略了。
華安證券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張兆偉:
現在A股市場推出T+0不太可能,或者說根本是不著邊際的事情。即便最近一段時間市場暴跌,但是創業板的很多股票仍然是虛高的。現在市場已經很活躍了,而此時實行T+0只能使得市場更加活躍,投機意味更加濃重,雖然說T+0是完善資本市場的一種發展趨勢,可以隨時買隨時賣,但顯然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炒作氣氛已經很濃重了,高股價需要回歸理性,這時若推出T+0,很有可能使得中小散戶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損害。總之,我個人認為目前的市場條件下,A股市場不存在推出T+0的可能性。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