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潔琳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大中城市居民用水價格紛紛上調,伴隨著上海、天津、沈陽、蘭州等大中型城市相繼舉行的水價上調聽證會,水價和水務改革成了越來越熱的話題。
CPI負值 虧損水務企業調價逢機
今年4月1日,南京率先將生活用水價格由2.5元/立方米,上調到2.8元/立方米。兩個月之后,昆明市從2.8元/噸上漲到3.45元/噸, 隨即國內多數城市也相繼計劃上調水價。
為什么今年各地水價突然“漲”聲一片?是節約資源、企業運營,還是外資參與?理由成因眾說紛紜。
在21日由搜狐舉辦的新視角經濟學人論壇上,水務領域的企業、專家一致認為,水價上漲,是出于水務公司長期的普遍虧損推動的,在今年CPI處于負值這樣一個時機實施了。
根據資深水務行業專家、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的測算,中國的水務公司,無論外資、國有還是民營的,百分之六七十處于虧損狀態。他認為,價格不到位是造成虧損的很重要的原因,而水價調整是理順水務價格機制很重要的方面。
至于為何集中在今年調整,他認為今年物價指數一直比較低,甚至現在CPI處于負值的狀態,所以調價是一個機會。
另一位資深水務行業專家、國融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智慧則表示:“這是長期以來資產價格上漲、資源價格上漲和水務企業成本秩序上漲所導致的結果。今年的環境下,不僅是水務行業、石油行業、天然氣行業、供熱行業,今年都存在著上漲的很大的壓力。”
而業內的企業方則更強調的是水務企業“成本倒掛”現象。
“我覺得漲價應該是有它合理的一面的,我直接是經營者,我很清楚我們的供水成本確實是倒掛,這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川投水務總經理梁有國坦言。
首創股份副總工程師韓偉女士也表示:“從我的體會來講,還是有相當多的一部分自來水公司,是在成本倒掛的狀態下運行的。而且大家看到的漲水價,這并不是今年開始的。其實很多城市的調價報告已經幾次打給政府,政府、物價部門的調查是在去年、甚至前年就開始的。”
兩種改革模式 需政府作為
然而,僅僅是水價的調整,還不能解決水務公司虧損問題。“應該說通過一兩次即使是大幅度的水價調整,也很難扭轉整個行業整體虧損的局面。從去年中期開始,我們中國水務行業就從以前行業的投資回報率不足2%降為負的1.17%以下。”李智慧表示。
他認為:“這種虧損是很多種因素長期積累的結果,我們僅僅在水價一個要素上做點工夫,我個人認為不太可能,必須伴隨著水務管理體制的改革、企業的改革,系統的進行,當然也可以先從一兩方面突破,帶動全身系統的改革。”
而關于水務改革的模式,中國卻還處于實驗階段。據金永祥介紹,現在比較典型的,一個是招商引資,一個是轉讓股權,增加整個供排水行業的總體投入。另一個是引進市場機制,完全應該由財政進行投資,到最后運營可以市場化。但他強調“在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地區發展極端不平衡,很難說某一種方式是最好的,我覺得對于任何一個城市來講,能夠找到最適合他自己的改制方式,這個是很重要的。”
李智慧則具體給水務改革開出了兩個藥方:“一個是中國式藥方,實行水務一體化,組建水業集團和水務集團,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實現多面的效益。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產生內生的效益,使這個行業能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還有一個我姑且稱之為西方式藥方,就是兩權分離式改革,實現徹底的政企分開,政府控制和把握所有權,經營權可以采取競爭性的辦法來引入價格要求合理、服務最好的專業化運營商。”李智慧說。
然而無論哪種模式,都需要政府的作為。作為企業方的韓偉就表示,在老百姓還無法接受和理解水價上調時,希望先由政府“買單”。而關于大的建設問題,包括管線。韓偉認為“這在水價里面可能占水價里面很大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一個公司來說也有他的承受能力問題。我們也多次的呼吁過,希望能夠有政府負擔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