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股市逐步回暖,一些自稱能夠發出買入、賣出信號的炒股軟件,也就是通常所說“薦股軟件”廣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上,2007年股市行情火熱,各種炒股軟件更在市場上走紅,而有關炒股軟件的騙局也頻頻發生。
去年7月份我臺《中國法治報道》欄目報道了上海第一例專家薦股詐騙案,原告吳女士,聽信了股來鑫公司工作人員的說辭,花5萬元成為了該公司的會員,購買了該公司的炒股軟件,在使用一個月之后,吳女士發現,自己購買的軟件也只不過是普通的行情軟件,當她找上門時,股來鑫公司卻已經人去樓空。
我臺《經濟信息聯播》欄目曾報道過:大連一位梁先生在收看電視廣告后,花3380元購買了一套“操盤手炒股軟件”,10天之后,梁先生發現這個軟件并不像宣傳的那樣神奇,要求退款,可是商家卻不答應,無奈之下,梁先生只好將去當地消協投訴,消協的工作人員說,這種情況也只能是和經營者進行協商。
大連市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他承諾的話,只能按他承諾的走,該退的退,不按承諾的走,或者他不承認,說這個可以退的話,只能走別的途徑,比如說仲裁委員會,或者向法院起訴。”
記者在網上鍵入“炒股軟件”進行搜索,發現全國各地像這樣賣炒股軟件的公司有成千上百家,這些公司要么以科技公司注冊,要么以網絡公司注冊,那么,該如何根治一些炒股軟件欺騙投資者的事情發生呢?
林義相:“我想這個問題一方面是證券監管部門的事情,但只有證券監管部門是做不到的,因為這里涉及到我們整個的一個商業的環節和商業的法律法規,對于有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他賣給了消費者,他做一些虛假的廣告、宣傳和銷售他們是有責任的,也許這里更多的應當是工商、公安,我覺得整個社會,同時特別重要的是消費者和購買者,他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做股票的話,不要想著很簡單的,輕易的暴力的方式,不要聽人家一句話,不要看人家給出一個結果,不要想這些,這樣的話,最后吃虧的是自己。”
記者了解到,在我國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只有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商品時,權益才受保護,而炒股軟件,并不屬于消費類商品,是股民以盈利為目的購買的,因此在上當受騙后,購買者的權益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針對這種現狀,林義相也呼吁股民對炒股軟件應有一個清醒地認識,通過正規的渠道來獲取信息、進行操作。
林義相:“我想,投資應當有清新的一個認識,如果這些軟件,真的能夠給你提供黑馬的話,那么他自己就去買這些黑馬了,他何必這么辛苦的來編軟件賣給你軟件呢?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買的人要有自我保護意識,不要抱著去很容易買到一個軟件,就能幫他炒股發財的這種想法。”
半小時觀察:股市有風險 騙局更要防
中國已經進入理財時代,隨著股市的風起云涌,1億3千萬股民的心情也跌宕起伏。一些不成熟的股民把股市當成了一夜暴富的夢想天堂,眾多信息服務公司則把這些不成熟股民當成了肥肉,虎視眈眈。宣稱能夠及時準確監測到主力資金流向的所謂炒股軟件的出現,迎合的正是股民自身的不成熟心理。
股市中有句諺語:誰能預知未來三天行情者,必將富可敵國。然而中國股市“大仙”之多,難以勝數,有宣稱能向客戶提供黑馬者,有宣稱能夠通過所謂的炒股軟件向股民提供機密信息者。被忽悠的股民,除了血本無歸之外,更有價值的收獲應該是去重溫一下這句股市真言。
然而,單純責怪受騙上當的股民心理不成熟,似乎也不公平。所謂能夠及時準確監測主力資金流向的炒股軟件等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個騙局,但為什么這些并不高明的騙局能夠堂而皇之地躲過監管部門和一些媒體的眼睛,并且通過廣告等形式向社會大眾“廣而告之”?
主編:張凱華
編導:劉瑩
攝像: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