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市不如政策松綁 基金集體唱空搶反彈減倉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4:50 東方早報
許小年:救市不如政策"松綁" 3月18日,滬指收盤3668點,在連續向下調整2300多點后,創下本輪調整又一新低。如此跌勢,令投資者們惶恐萬分。該如何解讀此輪下跌?該如何認識市場現狀? 這位曾發布"千點論"并一語成讖的經濟學家,再次放出驚人之語:如果不從制度上進行改革,我國資本市場就永遠擺脫不了狂漲-暴跌的反復循環,他呼吁政策"松綁",放松和解除管制,讓市場真正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 "記憶中這是第三次了" 許先生,您如何看待股市這輪下跌? 許小年:股市暴跌,記憶中這是第三次了,1993-94年一次,2001年一次,現在是2008年,每隔七、八年來一次,形成了固定模式的周期循環。市場低迷時,政府想方設法提升人氣,報紙發社論,官員談遠景,放水注資金,新基金發行,降低印花稅,05年是國有股流通給兌價,無非鼓勵大家買股票。看看指數上得太快了,就警示風險,控制發行節奏,加印花稅,調控基金艙位,打擊違規違法活動,震懾投機炒作。說打壓也不是一打到底,而是要"快牛"變"慢牛"。這十幾年的循環,基本都是同一套路,記者打電話來做訪談,我發現連自己說的都是以前的車轱轆話,毫無新意,不斷重復過去那點東西,唯一不同的就是時間和指數點位。 看來我們沒有從前兩次吸取什么教訓,這次泡沫形成的原因和以前一樣,都是價格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泡沫破裂的方式、后果,甚至政策層面的反應估計都和前兩次沒什么兩樣。我總搞不清楚的一件事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犯同樣的錯誤?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學費? "非理性環境中的理性行為" 什么是泡沫? 許小年:泡沫就是價格虛高,沒有公司盈利的支持,不能持久,一有風吹草動就爆掉。價格為什炒得這么高?是投資者不理性嗎?絕對不是。機構也罷,散戶也罷,到這市場里來摸爬滾打,都是為了賺錢,誰不希望買的股票漲?誰不小心謹慎地回避風險?問題不是投資者行為的非理性,而是收益和風險的扭曲,而收益和風險的扭曲又來自于制度環境的非理性。 擠壓泡沫之后市場如何走上正軌? 許小年:股民不看公司的基本面,不看盈利,也不關注風險,因為股價和基本面沒什么關系。政府要又快又好地發展資本市場時,雞犬升天,什么都漲,到了"慢牛"階段,泥沙俱下,什么都跌。我在深圳碰到一個炒股的企業家,他告訴我,他從來不看公司報表,不是看不懂,因為他也是作企業的,而是看了沒用。他每天晚上看電視新聞,早上仔細讀報,體會領導講話的精神,琢磨政策風向,然后決定怎么操作。 問題就出在這里,政府講了話,當然希望股民聽話,可是如果大家都聽話,都相信市場能漲,他們會怎么行動?每個人都恨不得第一個沖進營業廳,第一個下單,好讓后面的人來給我抬轎子,爭先恐后地進貨,價格焉有不漲之理?不但漲,而且一定是暴漲,這就叫"哄抬物價"。去年市場估值已經很危險了,為什么仍然盲目樂觀?不就是因為相信黨代會前不會跌嗎?等到大家都覺得政府要養"慢牛"了,每個人就爭著搶在別人前面出貨,生怕擊鼓傳花,自己成了最后一棒,結果當然就是暴跌。 看政策炒股將會產生哪些后果? 許小年:只要政府調控價格,市場一定是暴漲暴跌,越強調防止大起大落,越是大起大落。在市場上博弈,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賺錢,揣測政策風向是有必要的,但操作上決不會"服從命令聽指揮",漲的時候不會"有序進入",跌的時候也不會"有序撤退"。 不光是大起大落,看著政策炒股票還有另一后果,也許是更為有害的后果,股票價格不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價格信號不能引導資金進入最有效率的行業和公司,市場不能有效地配置資金。我們的市場因此和實體經濟脫節,不能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價格信號里一堆噪音,反映的是股民對于政策的預期,對市場傳言的追逐,亂七八糟什么都有,就是缺少關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這就好比在菜市場上,如果價格不反映蘿卜、土豆的質量,這樣的市場有什么用?還有誰愿意到這個市場上來?它能維持下去嗎? 現在我們強調投資者教育,告誡大家要注意風險,要作價值投資,理性投資,這些都很必要,但投資者并非沒有理性,投機炒作是在非理性環境中的理性行為,是追求收益的投資者對非理性環境的理性反應。關鍵是要把市場的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搞對,政府不能再干預了,投資者教育的關鍵實際上是政府教育。 "別把股票當選票" 作為政策制定者,管理層該如何行為? 許小年:政府為什么總是有強烈的指數情節?為什么總要調控指數?把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混在一起了,"剪不斷,理還亂"。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不是慈善機構,價格也首先是配置資源的,不是收入再分配的工具。民生是重要的社會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辦法是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就要讓市場發揮作用,讓價格發揮作用,先把餅做大,再談如何分的問題。老是為怎么分餅發愁,結果餅都做不出來,還有什么好分的?收入再分配主要靠財政和稅收政策,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非要市場承擔政府的社會職能。 政府如果放手,如何確保投資者利益不受損? 許小年:我們說了多少年了,保護投資者利益并不意味著保證投資回報,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充分的信息披露,嚴格的市場規則,平等的投資機會,透明和穩定的政策,這些是對投資者利益最好的保護,這些事情做好了,投資者賠錢也沒有怨言,都能正確對待,并不是非要永遠上漲才能保持社會和諧。潮漲自有潮落時,政策制定者為什么要天天盯著指數的上上下下呢?政府的工作怎么樣,人大、政協會上的代表有評價,媒體有民意的反饋,為什么非要看指數?誰說指數上漲就是政策到位,下跌就是不到位呢?別把股票當成了選票。 "沒有危機,何談救市?" 美聯儲宣布減息,明確表態要救市。比照歐美,我國政府該不該救市?在什么情況下政府才應該出手救市? 許小年:救市?救什么市?出現危機了嗎?我們的金融體系出了大問題嗎?經濟要進入蕭條了嗎?美聯儲近期的一些政策是針對實體經濟的,另一些是救市,我并不認同這些的救市的行動,實際上次貸的根子就是美聯儲濫發貨幣,但畢竟次貸問題已危及到美國甚至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美國經濟已處于衰退的邊緣,不得不采取措施。國內股市從不正常的高位回落,沒有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也看不出經濟蕭條的跡象,救什么市呢?就像感冒的病人開始退燒,難道不是好事么?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給他打強心針呢?這會兒來托市,過幾天又狂漲,再打壓,接著暴跌,不又陷進了政策市的循環?我們什么時候才能走出這樣的輪回呢? 美國的救市與我們所希望的救市有何不同? 許小年:別人是有危機才救,我們是沒危機也救,別人在非常時刻救市,萬不得已時才行動,我們把救市當成家常便飯,不僅常規化,而且幾乎制度化了,股民的預期也固化了,市場一跌,就千萬雙眼睛看著政府,政府也就義不容辭,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救民于水火。 現在業界普遍希望政府調整印花稅收政策?您如何看? 許小年:現在大家又討論印花稅,把這當成救命稻草,印花稅哪一次救過命?2001年暫停國有股流通,沒能阻止市場的下滑,現在大非小非解禁也不是關鍵所在,如果怕對市場有沖擊,可以先劃撥到全國社保基金,以后分階段逐步釋放,這個不是什么大問題。問題是信心的基礎,而不是信心的本身。前面已經講過,只要人們繼續把信心寄托在政策上,股市就必然大起大落。政策利好可能只救得一時,但救不了一世,很多場合下,甚至連一時都救不了。要把信心的基礎從政策轉移到公司的基本面上去,轉移到行業和經濟的基本面上去,股市才能健康和持續地發展。 政策救不了市,市場的建設要靠制度改革,像我們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一樣,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這是實質性的和體制性的變化。資本市場的改革就是要改變市場博弈的性質,改變游戲的規則,從政策市轉變為以基本面為主的定價體系,對投資者而言,要從政策、消息和題材轉向以基本面分析為主的營利模式。 "合理市盈率20倍以下" A股已從高位跌下2000多點,動態市盈率已降至20倍左右。您如何評價A股的估值水平? 許小年:討論點位毫無意義,千點也罷,萬點也罷,判斷一個市場是否有泡沫,要看盈利與股價是否匹配。如果盈利增長好,100倍市盈率也不一定有泡沫,如果盈利沒增長,5倍市盈率也可能是泡沫。 當然了,我們這里講的盈利增長是可持續的長期增長,主營業務利潤的增長,而不是像去年那樣的超常增長。我看到券商的估算,去年上市公司的盈利中,30%以上是投資收益,炒股票炒出來的,雖說也是錢,但這樣的盈利增長不可持續,不能作為估值的基礎,今年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極有可能是負增長。所以我更看重主營業務利潤,比較靠得住,具有可持續性。 看看全球的市場,沒有一個股市能夠長期支撐50倍以上的市盈率。50倍市盈率什么概念?大致要求公司未來幾年的盈利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這么高的增長率,沒有幾家公司做得到,而去年上證A股的市盈率最高時70多倍,你說不是泡沫,還能是什么? 假設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率是10%,這已是很樂觀的估計了,再假定上市公司是中國經濟的精華,盈利增長可以高于GDP的增長,比如說每年15%到20%,股市的合理市盈率就應該在20倍以下,合理的意思是可持續。當然這是算總賬,只是一個很粗的概念,不能代替對具體公司的具體分析,而且合理市盈率還與資金成本有關,不存在合理市盈率的絕對標準。 根據盈利定價,市場波動就小,因為公司盈利比政策穩定,也比較容易預測,。只有價格跟著盈利走,資金跟著價格走,效益好的企業才能拿到錢,股民才能賺到錢,市場才能發揮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救市不如'松綁'" 如何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 許小年:放松和解除管制。 許小年:股票發行包括增發、基金、公司債和信托發行、并購重組等,都是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自愿交易,民間的事兒,互惠互利,"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沒聽說開打之前還要報吳王孫權批準。如果審批是為了對黃蓋負責,那就要問怎么個負責法?是打壞了孫權包賠嗎?如果是這個意思,那股票跌破發行價,審批部門也負責賠償嗎?如果不賠,審批還有什么意義呢?替投資人控制風險嗎?也就是讓周瑜手下留情了?問題是黃蓋本來就想讓周瑜把自己打得血肉橫飛,如果假打,被曹操看出破綻,那不壞了大事?孫權在這出戲里純屬多余,所以他連面都沒露,這就對了。 市場發行都是民間的錢,不涉及國家財政資金,不需要審批。發多少,什么價格發,既是公司的經營自主權,也是投資者的自由選擇權,雙方談判協商決定發行數量和價格。我們應該學學香港的聆訊制,以信息披露為中心,保證發行符合法律和監管的要求,合規性監管,而不是審批,也不是以核準、報備為名的審批。 一搞審批制,監管就成了調節指數的工具,我們的發行節奏不是由企業的需要決定,而是隨著指數波動,指數漲就多放行幾個,跌的時候就少批或者干脆不批。最近的再融資爭議也和指數有關,還被扣上了"惡意圈錢"的大帽子。什么叫"惡意圈錢"?世界上有"善意圈錢"嗎?農民賣蘿卜都希望多賣幾個,賣得價錢高一點,你能說他是惡意圈錢嗎?你能要求他綜合考慮市場形勢,合理確定蘿卜數量和蘿卜價格嗎?而且還要選擇恰到好處的上市時間!你不愿意就別買啊,誰也沒強迫你買。自己想賺錢,卻要人家具有超高的道德水準,這就是投資者的非理性了。黃蓋不能自己想立功,又抱怨周瑜"惡意傷人",天下沒有這樣的邏輯。你可以說他信息披露不充分,但不能指責人家"惡意圈錢",公司管理層對你的"善意"就是對股東的"惡意",他拿股東的錢,當然要為股東謀利益,只要合法,他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所有的道義指責。 除了放松審批制,推進市場化還需哪些措施? 許小年:除了發行,還有機構的設置、新產品的開發、高管的任命、甚至內部操作和風險控制方面都有行政管制,我們的監管機構越來越像計劃體制下的主管部門,管的結果就是市場成長不起來,比如企業債市場,到現在仍然不成氣候,私募股權市場甚至連雛形也看不到,審批猛于虎,山羊、猴子都不敢出來。管的結果就是政策市,機構和散戶行為趨同,市場上產品和服務趨同,搞金融創新,我們喊了好多年,哪里有創新的空間和自由?都給管死了。趨同化是資本市場最忌諱的,趨同必然是大起大落,趨同就沒有交易,沒有交易市場就沒法繁榮。觀點不同才有交易,有人看空,有人看多,才有愿賣的和愿買的,才有愿打的和愿挨的,市場需要分散化、多樣化,需要創新的精神和空氣,行政管制卻無時不在窒息創新。行政管制也沒降低風險,相信每一個投資者都能體會到我們市場的高風險。 沒有做空機制,是否也是一大缺憾? 許小年:做空機制作為一項創新,可以放出來,沒有什么時機成熟不成熟的問題,定好交易規則,輸贏自己負責,政府不用管。但我不主張散戶去炒,沒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和經驗,最好不要碰,風險太高。 松綁之后政府做什么? 許小年:松綁之后,政府集中精力搞監管。監管這個詞翻得不好,給人的印象是"監督"和"管理",它的英文詞根是Regular,即"規則"或者"規范",比較好的翻譯是"規治",也就是規范化治理,有一點監督的意思,但沒有絲毫管理的內涵,我們沿著計劃經濟的思路,順手就解釋和理解成管理了。 除了規治,政府還要做服務,為經濟、企業和投資者服務,以企業和投資者為中心的服務,而不是以行政部門為中心的管制。政府能否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轉變為服務型政府,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我們市場的未來。 “5·30”贖回潮重現基金集體唱空搶反彈減倉 最讓市場擔憂的基金巨額贖回,終于在市場連續下跌甚至暴跌中發生。早報記者昨天了解到,從上周四開始,基金贖回開始放大,而在3月18日市場暴跌之日,不少基金公司的贖回額甚至開始翻倍。 據悉,在市場暴跌中,一些前期加倉的基金公司由于凈值下跌嚴重,成為贖回的“重災區”。 這已給國內各基金經理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逢反彈出貨”成為不少基金公司的“課間操”,基金掌舵者們的心理底部也在不斷下移。 “5?30”贖回潮重現 來自基金銷售渠道的消息稱,從上周四開始,股票型基金的贖回突然開始放大,經過市場的連續“折磨”,投資者開始巨量贖回。 “從上周四開始,我們的基金一天比一天贖回厲害,前天贖回的規模已經達到8億元多。”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昨日透露。 北京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給出的數目則是,該公司旗下基金本周一贖回超8億元,而周二贖回已放大到15億元。 據悉,這些遭遇巨額贖回的基金均為股票型基金,而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型基金仍為凈申購。本周二,A股出現大幅下跌,上證指數跌幅接近4%,而贖回在這一天也出現高潮,超過或持平于“5?30”大跌時的最大贖回額。 不僅僅是北京。幾乎是同時,上海也遭遇了凈贖回。 “我們最近幾日的日均凈贖回大概1億元,但18日規模達到2億多元。”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稱。 “我們18日的贖回大概是4億多元,之前一直幾千萬元,上周四開始突然跨入億元門檻。”上海另一基金公司人士透露的數目更巨大。 上周四正是滬指跌破4000點關口之日。 基金業內流傳,上周四上海機場(600009)暴跌,與深圳某基金公司遭遇巨額贖回的傳聞不無關系,但這一廣為人知的傳聞尚難得到求證。 “量不是‘特別’巨大。”對于巨額贖回傳聞,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昨天強調。 “不算很多,可能我們這邊都跌麻木了。”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 申購額銳減 “贖回不算歷史天量,跟“5?30”時的最大規模差不多。”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現在客服很忙,每天都接到很多投資者的電話詢問是否應該贖回,我們都在加班,對投資者作解釋。”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向記者抱怨。 “我們從銀行這些代銷渠道了解的情況看,這幾天哪家基金跌得越厲害,贖回的量就越大。我們自己公司的情況也如此,哪只基金的凈值短期內表現最差,贖回得就越厲害,抗跌性稍微好點的,贖回就相對少一些。”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分析。 越跌越贖回的現象,在某些基金公司人士眼中是好事,稱這是基民相對成熟的表現。“過去基民都是贖回最賺錢的基金,起碼現在沒有這樣做了”。 上海某基金公司一位人士告訴早報記者,由于該公司旗下基金表現相對抗跌,“贖回和從前差不多,惟一的差別是從前申購量比較大,現在申購減少了,所以顯得贖回量放大,但也就是在千萬元的門檻上。” 但這位基金公司人士面對非巨額贖回卻表現得更擔心:“從我的角度說,我覺得申購減少比贖回增加更令人擔心,因為贖回代表著投資者對市場失望,但不申購卻代表著投資者對基金憂心,我覺得重塑信心可能還要費點心思。” 基金醞釀反彈減倉 “2007年的4000點是溫暖的,2008年的4000點卻是萬丈深淵。”這是一位基金業人士看到的投資者心語,他感觸萬分。 事實上,基金經理們對市場的信心也在逐漸喪失,與過去看空不做空的做法相異,目前對市場持悲觀態度的基金經理仍不少,不少基金經理則是長期看多、但短期堅決不做多。 “上海某合資基金公司在4200點左右大幅加倉,這兩天凈值跌得很慘,一時半會沒人敢加倉了。我們的基金已經減倉了,大家都在等著反彈機會再減倉。”一位基金業人士告知記者。 某個版本的傳聞最近在業界流傳很廣???一些規模較大的基金,4200點加倉,凈值跌幅巨大。 早報記者昨天證實,某傳聞中的基金公司確實在4200點附近加倉,旗下甚至有基金一度倉位超過90%。 “實際上,據我所知,基金公司在4000點加倉的蠻多的,現在又不得不減下來。”該公司人士表示。 加了倉的基金不得不再減倉、倉位低的基金加倉謹慎,成為基金操作的現實狀態。 “很悲觀”、“其他地區的基金怎么看”,是目前各基金公司人士的口頭禪。而在得知北京、廣東、上海各地基金公司近乎趨于一致的市場看法后,大家都只能選擇以沉默、嘆息相對。 來源:東方早報 更多精彩資訊盡請關注東方早報網-《牛市》頻道 編輯:倪鵬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