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天人合一 萬物平等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8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天人合一萬物平等
◎高輝清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發展戰略處處長

天人合一萬物平等
一邊創造一邊毀滅:人類還是萬物之靈嗎?———小議循環經濟的倫理觀

  許多人在走入成人階段的瞬間都會因同一問題而困惑,即我為什么而活著?自古至今,這是人生一個根本性問題,而與人的生存狀態無關。所以,我們看到,許多人歷經磨難而依然信心滿滿,意氣風發。同樣,也看到許多人功成名就,卻內心空虛,精神迷茫。

  事實上,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活著找到理由。宗教從原始社會就開始形成,至今生生不息,根枝繁茂。因為它有一個最主要的功能:能夠幫人解決有關前世、今世與來世的困惑,從而也就讓人想明白自己為什么而活著,怎樣活更有意義。

  經濟也一樣,它同樣需要解決為什么而發展的問題。換一個角度說,就是經濟發展需要遵循什么樣的道德倫理。韋伯在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指出,正是新教徒的道德倫理才催生了資本主義。新教教徒們出于榮耀上帝的目的,一方面努力工作,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講究信用, 克制私欲。由此才產生并發展起了以股份公司為基礎的大工業。從此以后,社會財富猶如泉水一樣不斷地涌現。

  也許正應了中國的古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工業革命之前,世界經濟的增長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種線性增長模式。在公元元年至公元1000年,世界GDP不僅沒有任何增長,而且還略有下降。而在1500年至1820年間,世界GDP年均增長幅度為0.3%。在這樣一種增長情況下,經濟對環境的破壞和對資源的消耗完全處于自然和環境本身修復的范圍之內,人與自然的矛盾并沒有顯現。但是,隨著工業化的來臨,經濟開始出現加速度增長,1820年至1950年增長幅度升為1.3%,1950年之后則達到了4%左右。經濟的指數型增長使得自然資源供應與經濟規模之間增長模式漸漸開始不匹配了。這種增長模式的不匹配在初期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匹配造成的負面影響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后果。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糧食短缺、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等現象日益惡化,終于使得人們意識到了經濟的發展能力已經超出了地球的承載限度。所以,工業化引發了經濟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它同時也可能帶來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持續的風險。照目前這種趨勢,地球46億年來形成的無數不可再生資源,可能在不到400年內全部消耗殆盡。

  溯本追源,有專家研判說:西方主流宗教的倫理觀可能出了問題。他們的證據在于《圣經》創世紀第一章 24節。上帝說“讓我們照著自己的樣子造人吧!讓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一切牲畜、野獸及爬蟲。”這是一種獨特的人與自然的宗教倫理關系。正是由于人類被賦予了對自然界的統治權,人們無法平等地善待大自然,并導致了對自然與環境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很顯然,當今世界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模式來自西方國家,因而都受到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的支配,如果不通過一些方式對這種經濟模式帶來的影響做出適當調整,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似乎將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傷害。

  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們選擇了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清潔生產、綠色消費、綠色GDP等發展戰略相繼被提了出來。但是,從以往的發展歷程看,任何經濟模式的成功都需要建立在相應的經濟倫理基礎上,否則都將難以持久。于是,循環經濟倫理學又成了顯學。

  近兩年來,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發展,在循環經濟倫理學基礎方面的研究已經跑到了世界的前列。中華文明強調天人合一,我們祖先的智慧中有不少的道德倫理可資借鑒。比如,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認為在真諦意義上的一切現象均平齊等,無貴賤高低之分。作為佛教大力弘揚和提倡的一個重要理念,佛教的“眾生平等”不僅強調人與人、人與其他生物的平等,同時強調人與佛的平等,認為眾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以至于宋代僧人清遠說:“若論平等,無過佛法。唯佛法最平等。”

  顯然,與僅僅強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相比,佛教“眾生平等”的范疇要寬得多。但是,若用“最平等”來概括,則還是有些名不符實。既然是“眾生平等”,則非生物必然不在平等之列。事實上,即使動物和植物同為“眾生”,其待遇依然不同。中國佛教徒“掃地怕傷螻蟻命”,提出戒酒肉、不殺生,但并不忌諱砍樹木、吃素食。

  與之相比,道家的哲學倫理反而要更進一步。老子《道德經》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而莊子《齊物論》亦云:“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種 “天人合一”、萬物平等的思想,相對佛教的平等而言又是一大拓展。

  從表面看,道家的“平等”拓展到了“萬物”,已經到了極至。但是,它依然不能夠完全滿足循環經濟在倫理基礎上的需求,因為道家的“萬物”是指現實存在之“物”。而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強調的是“國際公平”和“代際公平”。其中,“代際公平”指的是,當代人不能夠侵害后代人的利益———哪怕是在一萬年以后才會出生的那一代人。

  如此看來,建立循環經濟的倫理觀恐怕難以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只需簡單地“復古”一下就可以了。在一些地方,顯然還需要我們從“心”開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