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理財 學會聽故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張曉暉 小時候,大孩子給小孩兒講故事,講著講著鬼出來了,恐怖情節出來了,講故事的大孩子還惡作劇地把燈關了,漆黑的屋子和恐怖的聲音,挺嚇人的。 孫中山把大總統位子讓給了袁世凱,但要求袁到南京就職,以便監督牽制;深諳權謀
袁皇帝駕崩以后,北洋軍閥們亂了,段祺瑞唆使張勛演了一個故事。張勛實心眼兒,扶保小皇帝溥儀復辟坐了龍庭。誰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段祺瑞立刻馬廠誓師討伐張勛,段祺瑞轉眼成了再造共和的元勛。張勛躲進了東交民巷,稀里糊涂地做了段祺瑞的墊腳石。 翻開一部歷史,你方唱罷我登場,敲鑼打鼓分外忙,蔣干下書、周瑜打黃蓋,計中有計,戲中有戲。有時假戲真做,有時真戲假做。歷史上的戲,多少年后都看不明白。 證券市場是最有趣的地方,每天都在講故事,最新鮮、最刺激的、最荒誕的,也有最丑陋的。有時候是英雄豪杰的故事,有時候是鬼故事,會聽故事的人利用故事賺錢,不會聽故事的人因為故事賠錢。如果您賠錢以后因為被欺騙而憤懣,并詛咒講故事的人,那只能說您還不懂證券市場的真諦。 不久前有人講十年大牛市的故事,有人講有色金屬長期走牛的故事,有人講儲存黃金增值的故事,指數才下來一百多點,大牛市沒人講了;滬銅從八萬五跌到五萬七,連鐵嘴看好有色金屬的羅杰斯也改口轉為看好農產品了;山東黃金的股價從47元跌到23元,不到一個月,一半打了水漂,還有哪位嚷嚷著存黃金嗎? 現在,還有一個大故事,就是寶鋼并購邯鋼,一方志在必得,虎視眈眈;另一方嚴防死守,信誓旦旦;更有評論者引經據典,吐沫橫飛。稍微動動腦子,就能把這故事看個底兒掉。市場并購是不是方方面面樂于接受的方式?并購是否取得了國資委的支持?是否取得了邯鋼所在的河北省政府的認可?說白了,政府不支持,僅僅靠股權能接手邯鋼嗎?政府支持,一劃撥,順理成章,何須在二級市場上收集籌碼?特別是在并購戰劍拔弩張的情況下,得花多大價錢?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包玉剛與怡和洋行爭奪九龍倉控制權,股價從13.5港幣上漲到多少呢?包玉剛出價105港幣。 但這種并購并非沒有意義,其意義之大遠遠超過并購行為本身。那就是,在與國際接軌的時候,有必要進行并購戰的演習,面對外資磨刀霍霍、并購中國的野心,看看米塔爾間接出擊華菱管線、拉法基間接出擊四川雙馬,再看看凱雷、三一、徐工的這出連環套,如果到了人家能夠直接出擊的時候,沒有打白刃戰的能力是要吃大虧的,所以先練練兵,撕咬一番,對企業、管理層乃至股民都是鍛煉。千萬不要短兵相接的時候,顯著“嫩”,欠火候,讓人家笑話。 具體到自己的股票炒作,既要看出來這是“戲”,還要看出“戲中有戲”。根據戲的開場、鋪墊、發展、高潮來掌握自己炒作的節奏。不參與演戲,賺不了錢;但不在閉幕前離場,肯定賠錢。權衡一番,還是要奧運精神,重在參與,只是要留個心眼兒。 回眸證券市場十幾年的歷史,浦東概念是故事、網絡概念是故事,直至今天的有色金屬、軍工、濱海概念都是故事。每個故事都無一例外地讓少數人賺錢,讓多數人賠錢。咱們來假設一下,如果把股市里所有參與者的財富平均化,然后重新玩兒,結果會怎樣呢?相信要不了多久,又回到原先的狀態。為什么呢?就是每個人在戲中的角色已經固定了,習慣于演悲劇的還是要賠錢,習慣于演喜劇的依然會賺錢。從經濟學角度看,講故事更像一個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過程,只是更迅速,更市場化,也更殘酷。 索羅斯說過,一定要在故事講完之前離開。可謂至理名言。說得更形象一些,鬧哄哄地參加一頓筵席,如果誰吃,吃誰,都不知道,那就要在筵席結束前離開,否則就要買單了。如果不參加,占不了便宜,而非要等到最后一道贈送的水果,多半是要掏錢買單的。 常常向左鄰右舍顧盼一番,如果找不到誰買單,那買單的就是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