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中國不再受欲加之罪 美國對華貿易立場悄然生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中國不再受欲加之罪美國對華貿易立場悄然生變

美商務部長古鐵雷斯見證喜憂參半經常賬逆差數據 本報傳真圖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本報記者 朱周良

  美國商務部日前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及去年全年的經常賬逆差數據,結果可謂喜憂參半:第一季經常項目赤字大大低于預期,降至2087億美元,而2005年全年經常項目赤字則繼續刷新歷史紀錄,距8000億美元大關僅咫尺之遙。對于這些數據,業內人士并未表示太多的驚訝,相比之下,專家們更關注這背后所折射出的美國對華貿易立場的微妙變化。

   短期或延續下降趨勢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報告,今年第一季度,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務貿易的美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比前一個季度下降6.5%,降為2087億美元。而此前,道瓊斯和彭博社統計的經濟學家預測分別達到了2240億美元和2220億美元。

  “應該是趨勢的轉變,”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沈思瑋博士昨日對記者說,“考慮到美國加息的滯后效應,這樣的轉變也是合理的。”

  自2004年6月以來,美聯儲連續實施了16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提升至5%。隨著加息對消費的抑制作用開始顯現,美國居民對于進口商品的需求降溫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第一季度的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約1907億美元,低于前一個季度經修正的1948億美元。

  沈思瑋表示,鑒于加息的滯后效應還將逐步顯現,短期內美國貿易及經常項目逆差仍有望延續下降趨勢。

  瑞士信貸美國經濟學家奧沙利文也認為,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似乎已經出現了轉折點。他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美國經常賬逆差占GDP比重達到7%,有“見頂”的跡象,預計今后經常賬赤字將不再繼續增長。

  過于樂觀不可取

  然而,考慮到美國經常賬逆差的基數過于龐大,指望通過加息抑制消費就徹底“根治”赤字也不大現實。

  近十多年來,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持續攀升,到去年已達到7915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超過了2004年的6681億美元。與此同時,經常賬逆差占GDP的比重,也由1990年代初的1%,上升到2004年的5.7%,2005年的6.3%,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的6.4%。而今年首季的經常賬赤字盡管低于預期,但仍達到歷史第二高水平。

  對于加息所帶來的赤字改善作用,“不能寄希望太大”,沈思瑋博士表示。他進一步指出,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美國的經常賬赤字會延續一段時間的下降趨勢,但到了某個特定平臺之后,譬如6000億美元,繼續下降的空間便很小。

  而陸續出臺的貿易數據也令經濟學家不敢對美國的貿易形勢過于樂觀。美國商務部本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受石油價格上漲影響,美國4月份貿易逆差在前兩個月縮小之后轉而擴大2.5%,達到634億美元,超過前一個月的619億美元。

  中國不再受“欲加之罪”

  相比以前中國往往因為美國的貿易逆差而承擔“欲加之罪”,專家指出,隨著中美兩國在貿易問題上加深交流,美方已逐步認識到其高額貿易逆差并非中國的原因,也絕非

人民幣升值所能解決的。從這個角度看,布什政府的對華貿易立場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美國現在擔心更多的是通貨膨脹,而不是貿易逆差,”上海交大的沈思瑋博士指出,“即使今后中美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也不大可能引起美方的反應。”

  沈思瑋分析說,在美國消費者削減開支的情況下,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反而可能更加受到美國人的歡迎。同時,因為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彈性往往不大,因此,人民幣溫和升值后,對中國進口商品的總體需求影響不大,而總的出口額則有所增長。另一方面,進口商品價格提高,對于正致力嚴控通脹的美聯儲來說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也注意到近期美國在對華貿易,尤其是

人民幣匯率問題方面發出的“噪音”減少。

  “根本原因在于美國自身,本來就不關中國的事,”梅新育表示。他同時指出,美國想同時兼顧經濟增長和貿易赤字改善,這就好比“魚與熊掌欲兼得”。

  事實上,近期美國的一系列人事變動似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對華政策的一些轉變。譬如,素有“中國情結”的保爾森被任命為美國新任財長,而被舒默等人指責在對華貿易立場上“推諉而無益”的施瓦布也最終被批準擔任美國新貿易代表。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2,0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