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金牌預警 證監會規制新股價格防患于未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7日 10:26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夏欣,郝遠超 編者按 中工國際、同洲電子、云南鹽化、大同煤業,中行……已暫停近兩年的A股市場終于迎來了第一批“新鮮血液”。
盡管一個健康發展的股市離不開擴容,盡管恢復新股發行只是遲早的事,盡管無論是輿論還是多數分析師都認為恢復新股發行是利好,但是屢屢下跌的股市證明所謂的看多者不過是“葉公好龍”。 事實上,單純談擴容是利好還是利空并無實際意義,關鍵是進入這個市場的究竟是“龍”還是“蟲”,它給市場帶來的是“風調雨順”,還是垃圾成堆。 6月15日,同洲電子披露,公司網上定價發行獲得321倍超額認購,網上申購凍結資金達904億元,這是恢復IPO(首次發行)之后的第二家上市發行公司。 而就在此前幾日,證監會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強資金申購和承銷業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于加強資金申購和承銷業務風險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證券公司規范新股資金申購工作。此前,一份要求基金公司做好詢價工作相關問題的通知也剛剛下發到各基金公司手中。通知中明確要求,基金公司不得惡意打壓或抬升定價水平;不得相互串通操縱詢價過程;不得與保薦人、發行人及其他機構合謀操縱市場價格、進行利益輸送;不得從事其他損害基金持有人利益、危害市場秩序的不正當行為。 對此,人大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教授表示:管理層不斷向機構投資者下達規范,意在對新股發行實施全過程監管。制度法規的健全固然重要,但是“司法制度的積累與完善必須要跟得上市場發展的變化”。 三令五申 防患未然 某基金公司高層向記者透露,今年四五月間,證監會曾多次召集基金公司與券商老總開會,宣貫新股發行細節等相關事宜,要求機構做好準備工作,其中,詢價與新股資金申購是重點之一。 “中工國際7.4元的發行價格是證監會內定的。”消息靈通人士向記者透露:首家IPO中工國際詢價時,有部分基金公司報價非常高,接近10元。最后之所以確定為7.4元,是因為管理層擔心,如果發行價定得過高,將來機構為了盈利,一定會將股價抬升到10元以上,其結果必然又是普通投資者埋單。 6月5日,恢復IPO后的首單——中工國際發行價格確定為7.4元/股,即詢價區間的上限,市盈率19.83倍。 “對于新股首發,監管層擔心詢價結果與市場估值偏差太大,再現當年閩東電力(資訊 行情 論壇)88倍市盈率的尷尬景象。”前述某基金公司高層解釋說。 2000年,為了與國際發行制度接軌,證監會試圖改革股票發行制度,采用市場化定價方式。其結果是,2000年6月,閩東電力以88倍市盈率創下了新股市場化定價的天價紀錄,而同期即使是許多高市盈率的股票,市盈率也不過40倍至50倍。 “一旦定價偏離了企業實際價值,發行價過高,就有可能導致市場不認同。如果將來業績不支撐基本面,則下跌的可能性就很大。”趙錫軍說。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希望發行價格越高越好,上市后,能融到更多資金,而機構投資者則希望價格越低越好,以便將來獲利空間更大。 不過,“在最近的詢價過程中,機構只有哄抬(價格),沒有打壓。”業內人士分析,原因有兩個:一是在詢價中,就算你故意壓低價格,但如果大多數人出價高,而且是合理估值,那么你給出的價格也不會入選發行價格區間,因為出價高的機構享有優先認購權。二是相對于二級市場,機構投資者更看好一級市場的投資回報,公司一上市,一個月內就可能獲利。因此寧愿付出高成本,也要爭取更多申購份額。 法制建設成為市場“短板” 這邊,中工國際搖號余音未落,同洲電子網上申購又起;那邊,云南鹽化、大同煤業也已經忙著候場了。 “我認為,(目前)機構投資者之間私下溝通與串謀的機率很小。”國泰君安企業融資部某分析師分析說,首先,詢價對象由上市公司承銷商在證監會劃定范圍內圈定,不同上市公司的詢價對象是不同的;其次,為了防止串謀,證監會擴大了詢價范圍,甚至明確規定,上市公司應以書面形式向不少于20家(發行數量4億股以上的,不少于50家)詢價對象進行初步詢價,并根據初步詢價結果確定發行價格區間。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恢復IPO的過程來看,充分顯露出管理層的智慧,特別是對新股發行速度與時機的把握非常到位,很好地調控了市場預期。甚至有人戲稱,管理層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先是進行制度補漏,然后,按部就班地讓新股次第登場。 然而,光有智慧與制度還遠遠不夠。趙錫軍特別提到,在金融犯罪領域,后續責任追究的重要性。他說,“司法制度的積累與完善必須要跟得上市場發展的變化。我國制度法規還不夠健全。” 我國《證券法》的細則雖多,但只有兩條是可以治罪的依據,一條是內幕交易;另一條是操縱價格。而且,法律刑罰的震懾力度遠不及巨額非法所得。以“操縱證券”為例,一般情節也就罰幾十萬元,最多幾百萬元,但違法所得賺的可能是幾千萬,甚至上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