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發展意味著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6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華民 ●只要中國還存在大量的失業與過剩勞動,那么采取名義匯率升值的做法不僅不能減少貿易順差,反而會使勞動者的利益普遍受損,因此,這樣的政策是有損國民福利的。 ●本幣升值,在貿易品的價格外生決定的情況下,由本幣升值所節余的剩余貨幣就會自動地流向非貿易品(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房地產)和資本市場,這就是中國目前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的主要原因和股票市場價格不斷上升的一個主要動力來源。資產價格上漲,從短期來看,有可能降低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從長期來看則有可能產生經濟泡沫。因此,從實際效應看:人民幣匯率升值并未讓中國經濟增長變得更加健康,反而是變得更加充滿風險了。 ●采取怎樣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使中國的經濟走上健康的增長之路呢?“對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策略是比較可取的。 ●只要美元作為世界本位貨幣的地位不變,不管人民幣對美元選擇的是固定匯率制度還是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都不能獲得自主的定價權,盡管如此,選擇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與選擇放棄盯住美元的浮動匯率制度,其經濟效應還是大有區別的。選擇既定的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要比放棄這一制度來的更加優越和安全。 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是怎樣形成的 前不久,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跌破了8:1的比價,這表明人民幣在升值的道路上又被迫向前推進了一步。然而,我們必須冷靜地思考一下,人民幣升值究竟有沒有道理。 從統計數據上看,自2003年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了罕見的三順差態勢。不僅是貿易經常項和外商來華直接投資發生了大規模順差,就連長期來一直為負的錯誤與遺漏項也發生了大規模的順差。從三順差的國際收支表出發,經濟學家們會很容易地得出人民幣匯率必須升值的政策結論。但是,這樣的政策結論其實是很不科學的,因為中國的國際收支順差事實上是不太可能通過升值來加以消除的。 首先,中國的貿易順差源于缺乏內需。從中國最終需求的結構看,不僅投資占GDP的比重長期偏高,而且投資的增長率還處于一種持續上升的狀態,2000年中國投資支出占GDP比重約為36%左右,到了2004年,該比重則高達44%以上。與此相反,國內居民的最終消費率則持續下降,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經從2000年的61.1%下降至2004年的53%左右。如果將中國的數據與國際平均水平作一個比較,那么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就會變得更加一目了然。從資本形成率上看,自2000年以來世界平均水平不僅顯著低于中國而且持續下降,已經從2000年的22.5%下降至20%以下。再從最終消費率看,世界平均水平自2000年的77.2%持續上升至2004年的80%左右。中國投資增長率高意味著產出規模大,中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比例不斷下降則意味著不斷增加的產出不能被國內消費所吸收,于是過剩的供給就只能通過出口來加以出清,中國的貿易順差也就呈現節節攀升的趨勢。 其次,中國資本項目下的國際收支順差主要是由大量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所造成的。中國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規模的外資流入呢?從中國商業銀行不斷增加的居民存款余額來看,中國其實并不缺少資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還需要通過大規模引進外資來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這只能說明中國缺乏好的企業和企業家,因為沒有好的企業和企業家,所以盡管中國的儲蓄率很高,卻不能有效地轉化成為生產性的資本來推動經濟增長。由外商直接投資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筆資本,而且還是一種技術和一種新型而又有效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帶來企業家精神,從而可以有效地解決中國經濟轉型時期企業家要素與企業家精神短缺的問題。當中國需要通過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時候,外商也愿意進入中國市場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這是因為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高速增長的經濟可以為它們提供難得的獲利機會。如果把上文中所提及的中國缺乏內需的約束條件考慮在內,那么大規模的外商直接投資又會因為中國缺乏內需而選擇加工貿易的模式而導致貿易順差的進一步擴大。由此可見,由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而導致的資本項下的國際收支順差與經常項下的國際收支順差具有相互促進的特征。 最后,開始于2003年的錯誤與遺漏項下的順差可以說是以上兩個項目長期順差的必然結果,當然,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促成因素則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不斷增加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國際收支順差必定會給人民幣帶來巨大的升值壓力,當這樣的看法一旦變成市場共識,那么就會有國際游資通過各種非正規渠道進入中國來投機套利,于是就會發生中國國際收支賬戶上錯誤與遺漏項下與日劇增的順差。特別是當中國有關當局決定改變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并打算放棄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時,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預期便會在短期內陡增,從而吸引了更多的套利投機資本的流入,而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強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這就是金融學家們通常所說的“自我加強”式的升值。 怎樣才能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分析表明,升值本身并不能夠降低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那么對內的宏觀調控能否起到作用呢? 從對內的宏觀經濟調控來看,旨在控制投資增長的緊縮政策大致產生了以下一些消極效應:第一,投資增長率的下降引起了中國進口的下降,而這又會引起貿易順差的增加;第二,投資增長率的下降還會導致就業增長率的下降,而這又會加劇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從而導致出口增長率的進一步上升,其后果也是貿易順差的增加;第三,處在經濟起飛階段的中國有足夠的經濟增長空間,當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緊縮了國內投資時,卻給進入中國的外商以巨大的投資空間,結果,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在宏觀調控下不降反升,并且,在中國企業投資緊縮、外商投資蜂擁而入的情況下,中國宏觀調控的實際效應是讓外國投資者獲得了增長的機會;第四,由宏觀經濟調控所造成的貿易順差的增加和外商大規模追加投資的后果是中國的國際儲備出現進一步上升的趨勢。 采取“對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策略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究竟應當采取怎樣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使中國經濟走上健康增長之路呢?基于中國的國情,我們認為“對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策略是比較可取的。 針對總量的宏觀調控不能有效地降低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我們建議政府應當轉而使用“對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策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指從勞動貧困性的向勞動富裕性的轉變、或者是從消費壓抑性的向消費釋放性的轉變,其目的就是在于創造與增加內需,而不是傳統意義上所說的刺激內需(當人們手中沒有現金流量的時候,刺激內需的做法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總結國際經驗、汲取中國歷史上的教訓,我們認為采取城市化與工業化并行的發展戰略是一種可以有效地達到上述目標的方法。因為城市化與工業化并行的發展戰略可以同時縮小城鄉與工農之間的差距,并且還可提供巨大的集約化的消費空間。 對外采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策略的理由 那么,為什么對外又必須采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策略呢? 首先,對于一個存在大量失業和過剩勞動的國家來說,名義匯率升值的作用是不大的,因為升值政策一定會被微觀主體的沖銷行為(即降低名義工資或者實際工資的行為)所抵消而招致實際匯率的貶值。因此,對于像中國這樣一個存在大量過剩勞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匯率政策上其實只有非常有限的選擇:要么貶值、要么維持既定的匯率保持不變,而升值則是萬萬不可行的。經常會有人以日元升值促使日本企業增強創新能力為由主張中國也應當通過人民幣匯率升值來提升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在這里必須澄清以下事實:第一,日本企業的創新能力其實并不強,日本企業比較擅長的是技術革新;第二,日元升值后,日本企業開始大量對外投資,目的在于尋找低成本的生產地;第三,隨著日本企業的大量外逃,日本的經濟走向衰退,日本的失業也隨之增加。由此可見,企業創新首先在于企業制度和企業生存的環境,而不是在于價格(匯率)的變化。 其次,中國是一個缺乏內需又處在經濟起飛和高速增長期的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具有十分明顯的出口導向性質,而且貿易依存度也非常之高。在此背景下,第一,中國應當盡可能地低估匯率;第二,在今天的國際環境已經不再允許人民幣像1994年那樣大幅貶值的情況下,中國至少應當保持匯率的穩定,否則規模巨大的貿易部門就會被完全暴露在外匯風險之下。第三,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我們還要堅持現有的人民幣匯率定價制度保持不變。只要定價制度變了,保持一種穩定的匯率水平就是不可能的事。雖然經濟學家們為匯率定價問題提供了諸多的理論和模型,但是從當今世界的貨幣體系來看,世界貨幣的定價權實際上掌控在美國手中。不論是布雷頓時代,還是后布雷頓時代,美元在實際上都充當著世界本位貨幣的功能,而發行美元的美國則扮演著世界中央銀行的功能。在這樣的世界貨幣體系下,除了美元之外,世界其他貨幣幾乎沒有什么定價權可言。 這可以2002年前后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變動來加以說明。在2002年前,基于良好的經濟基本面,美國采取的是強勢美元政策,于是世界主要貨幣如歐元與日元,不管它們發行國的基本面如何,在美元強勁的升值走勢下,不得不處于長期貶值的狀態。但是,在2000年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暴跌、2001年9·11事件和2002年美國大公司財務造假案的連續沖擊下,美國經濟基本面開始逆轉,為了防止國際資本外逃,美國轉而采取了弱勢美元政策,結果不管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如何、也不管日本的經濟基本面如何,歐元與日元又不得不走上升值的道路。由此可見,世界貨幣的定價權實際上是控制在作為世界本位貨幣的美元主權國美國的手中。當美國單方面地決定改變美元匯率時,世界主要貨幣發行國除了被動地做出反應,如消極地進行一些市場干預之外,并不能獨立地選擇本幣的匯率水平。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在今天的世界貨幣體系下,世界主要貨幣的定價權實際上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變為美國的一種國家主權。在此體系下,中國人民幣要想獲得自主定價權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人民幣與美元脫鉤的想法也是不切實際和危險的。 假如世界貨幣定價權已被美國掌控,那么讓市場力量來決定人民幣的匯率水平也是一種幼稚的想法。由于外匯市場不存在商品市場的價格粘性,因此,讓市場力量來決定匯價,那么外匯市場上供求關系的任何一種微小變化都會導致匯率波動,從而導致很高的匯率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或許會說我們可以引進外匯的遠期交易市場。但是,遠期市場在本質上是個不完全的市場,它是建立在對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之動態變化預期之上的,所以遠期市場基本上是一個風險市場而不是一個定價市場。更加重要的一點是,外匯市場的預期實際上是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走的,因為在外匯市場投機的人們看重的無非是美聯儲或者美國財政部發布的各種信息與數據。因此,外匯市場的實際情況是,美國定價、市場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轉。 由上可見,只要美元作為世界本位貨幣的地位不變,不管人民幣對美元選擇的是固定匯率制度還是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都不能獲得自主的定價權,盡管如此,選擇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還是放棄盯住美元的浮動匯率制度,其經濟效應還是大有區別的:假如人民幣繼續選擇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人民幣當然沒有自主定價權,但是我們卻可以搭美元的便車,并且還可以避免外匯的風險暴露,這一點對于貿易依存度高達65%左右、并且美國至今仍然是我最大貿易伙伴和順差來源國的中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假如人民幣選擇脫離美元的浮動匯率制度,或者其他什么匯率制度,由于世界貨幣的定價權實際上控制在美國的手里,人民幣仍然不能得到自主的定價權,不僅如此,由于人民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已經不復存在,于是中國的外匯風險就會被充分暴露,同時人民幣也更加容易遭到國際游資的攻擊。這樣,人民幣不僅不能享受搭美元便車之便,反而需要面對更多的風險、支付更多的調整成本。比較這兩種不同選擇的不同后果,我們認為,人民幣選擇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要比放棄這一制度來的更加優越和安全。 用貿易戰替代匯率戰 在人民幣匯率制度保持不變,匯率水平適當低估的情況下,中國又應當如何來回應世界主要國家對于中國的貿易制裁呢?在中國已經成為WTO成員國的今天,完全可以在WTO的制度框架內,與試圖制裁中國的貿易伙伴國家展開有理、有利、有力的“貿易戰”,并且盡快地推進貿易自由化的進程。用貿易戰替代匯率戰的好處是,可以在減少自己的調整成本的同時,卻需要對方支付較高的談判成本(交易費用)。同時,由于貿易戰所涉及的是經常項目的調整,它比匯率調整需要更多的時間,并且還具有個案性,因此,它不僅可以使得中國的企業獲得更多的回旋余地,而且還非常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 人民幣匯率升值的經濟效應:理論的與實際的 從理論上講,人民幣匯率升值應當可以產生以下一些經濟效應:促進貿易平衡;促成產業結構升級;控制通貨膨脹;給央行以更大的政策調整的空間。但是,由于中國經濟既處在轉型中,同時又處在起飛時期,所以在成熟市場經濟中必然會發生的以上這些經濟效應事實上都沒有發生。 升值預言并未得到驗證 按照一般的規律,一國的本幣升值必然會引起本國居民支出結構的轉換而更多地購買進口商品。與此同時,國外的消費者則會因為其本幣的相對貶值而減少對貨幣升值國家的商品的購買。這樣,在貨幣升值的J型曲線的作用下,貨幣升值國家的貿易順差就會逐步趨于消失。但是,這樣的匯率升值效應依賴于兩個必要條件:第一,貨幣升值國家的居民有足夠的購買力,以致只要本幣升值就會去增加對進口商品的購買;第二,貨幣相對貶值國家的居民必須可以找到價格相對低廉的替代商品,以致當貨幣升值國家的出口商品價格上漲時可以轉向本國廠商購買或者從第三國市場進口。然而,以上兩個條件在人民幣匯率升值時卻都無法得到滿足,這是因為:第一,中國是個缺乏內需的國家,匯率的變化對居民的購買行為不會發生什么重大的影響;第二,中國在進行匯率調整的時候恰逢宏觀經濟調控,由于投資受到控制,所以就連投入品的進口也未隨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出現增長跡象;第三,中國的出口產品在很多國家中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替代效應,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使得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已經處在世界最低水平,因此,人民幣的小幅升值根本不可能改變中國商品進口國家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結果自去年9月人民幣升值以來,中國經常項目下的貿易順差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按照其原來的運行軌跡趨于增加了。所以,當人們說人民幣升值可以促進貿易平衡時,很可能是按照教科書的邏輯而推導出來的一種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的政策效應。 按照正常的政策傳導機制,人民幣升值,出口企業競爭力下降,企業為了維持生存和繼續發展,就必須進行產品或者技術創新,以便沖銷由于名義匯率升值而帶來的成本上升。假如這樣的傳遞機制是存在的,那么,人民幣升值對于加快企業技術升級與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由于中國存在大量的失業和過剩勞動,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傳遞機制并不存在。因為當實施人民幣匯率升值政策時,企業完全可以通過降低名義工資或實際工資來維持其既定產品和技術結構下的出口競爭力,以致企業所面對的實際匯率不僅沒有升值,反而發生了貶值。由此產生的后果是,在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之后,出口企業的技術和產品結構未變,出口商品總量則未降反升,但出口企業員工的名義工資或者實際工資卻有可能下降,而這倒過來又會加劇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使得企業不得不追加出口的數量或者規模。至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去年9月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以后,中國的出口與貿易順差反而都不同程度地增加的原因了。結論是,只要中國還存在大量的失業與過剩勞動,那么采取名義匯率升值的做法不僅不能減少貿易順差,反而會使勞動者的利益普遍受損,從而是有損國民福利的。 至于人民幣升值可以防止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這種說法就更沒有道理了。首先,中國宏觀經濟今天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通貨收縮,因為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不是需求過剩,而是供給過剩。其次,就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投資而言,匯率升值反而具有刺激通貨膨脹的效果,因為匯率升值會導致進口投入品價格的下降而對投資產生正向的刺激作用;從匯率的利率平價來看,本幣升值將會導致本幣利率的下降,而這也會對投資產生正向的刺激作用(假如利率不降,就會刺激更多的國際游資進入套利,從而導致儲備增加、并且還會進一步增強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自從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證實了以上的觀點,統計顯示中國的投資增長出現了明顯反彈,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也比預定目標高出很多。 那么,人民幣匯率升值是否增加了央行政策的調整空間。根據匯率的利率平價理論,假如一個國家的匯率升值了,那么其國內利率就有下調的可能,反之則相反。照此推理,假如一個國家通過改革匯制而讓匯率變得更加富有彈性,那么該國的央行就可以獲得一個比較自由的利率政策調整空間。但是,這里得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央行有沒有進行利率調整的微觀基礎,即所有的微觀主體能否根據央行給出的基準利率的變化調整它們的投資與消費行為。否則改變匯制或者改變既定的匯率水平是沒有意義的。然而,今天的中國并不滿足這樣的條件:第一,轉型經濟的不確定性使得中國居民的儲蓄率居高不下,對利率的變化幾乎沒有什么反應;第二,作為中國正規金融體系中融資主體的國有企業由于缺乏產權約束,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極低,除了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利率杠桿對于改變其投資行為的既定邏輯幾乎沒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利率的變動除了改變商業銀行的盈虧均衡點之外,對整個經濟運行的實際影響其實并不大。既然如此,以人民幣升值來換取央行更大的利率調整空間就沒有必要,也不會有什么好的結果,反而有可能引誘更多的游資進入中國市場來參與人民幣升值的博弈。 如果我們再從長期的角度來加以討論,那么在中國生產率增長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下,用弱購買力平價衡量的匯率將會有一個比較長期的升值過程,而這從利率平價的角度來看,就意味著中國的利率必須長期下調,在這樣一種趨勢性的變化中,央行其實并無利率政策的彈性可言,并且還有可能引發以下問題:第一,假如升值趨勢不改,那么隨著利率的持續下降,雖然不一定會發生通貨膨脹,但資產的價格必定會暴漲;第二,一旦升值趨勢發生變化,那么因為利率長期下降又必定會導致套匯資本外逃,直至引發因資本外逃、資產價格暴跌而造成的金融危機。日本、拉美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體都曾經經歷過這樣的痛苦歷程。 升值負面效應逐步顯現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持人民升值的各種預言都沒有在實際經濟中得到驗證,與此相反,自人民幣升值以來的負面效應正在逐步顯現出來:第一,貿易順差因為實際匯率貶值(這是企業對名義匯率升值做出的一種反應)而繼續增加;第二,由于名義匯率沒有調整到位,事實上也不可能調整到位,導致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進一步自我強化,從而激勵更多的短期套匯資金流入,并使中國突然間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第三,隨著外匯儲備的劇增,特別是短期套匯資金的流入,中國的資產價格開始出現迅速上漲的勢頭,無論是股票價格還是房地產價格,即使在嚴厲的宏觀經濟調控的背景下,還是不以宏觀調控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地上揚著。其中的道理是,本幣升值,在貿易品價格外生決定的情況下,由本幣升值所節余的剩余貨幣就會自動地流向非貿易品(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從而會推動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不斷上升。資產價格上漲,從短期來看,有可能降低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從長期來看則有可能產生經濟泡沫。由此,我們大致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人民幣匯率升值并未讓中國的經濟增長變得更加健康,反倒是變得更加充滿風險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