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深發展股改零對價在忽悠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9日 09:00 每日經濟新聞 | |||||||||||
主持人: 萬眾矚目的深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昨天終于進入股改名單,公告表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如股價上漲或下跌超過一定幅度,公司將向流通股股東定向現金分紅,每10股流
此前的媒體報道透露:一年之內,若深發展股價在5.5元至10.7元區間運行,則流通股股東將不獲得任何對價;去年,深發展股價在5.05元至7.4元之間運行。截至5月26日,深發展收市報8.78元。只要深發展守住這個價格區間,大股東將以“零對價”方案獲得流通權。 按照《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之間以對價方式平衡股東利益,是股權分置改革的有益嘗試。”那么,深發展通過“或有”對價而實際“零對價”這樣的氣球,究竟是一種股改創新呢,還是一種希望用最小代價逃避股改責任的“投機”? 大眾評判臺 趙文彬:毫無道理 其實“零對價”不是深發展第一家提出來,也不會是最后一家,目的無非希望贏取更大的利潤。深發展借口股東情況特殊提出“零對價”,是毫無道理的,目的應該在探聽市場反映,以求在搏弈中贏取最大的利潤。 張煒:博弈流通股股東 一點也不意外,單偉健先生從股改之初就借寶鋼對價提出過不同意見,現在輪到與他有切身利益的深發展,當然其會與流通股股東博弈一番。讓深發展成為特例過關,等于讓流通股股東犧牲利益。深交所不是說過10送2股以下的公司一概不予安排進入股改名單,難道只是哄騙投資者? 宋先生:肯定遭到反對 這個“一毛不拔”的股改方案肯定會遭到廣大股民的反對,憑什么把公司資金問題的代價轉嫁到股民頭上,深發展的這種做法最終只能讓自己“作死”。 仇先生:做法有點折衷 深發展的做法雖然不是特別理想,但也算是為股權分置所做出的嘗試性努力。對于目前的資本市場,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之間的矛盾,也并非可以通過一個強行制度可以改變的,目前的做法有點折衷,關鍵看實際運用的效果。 文小姐:符合實際 深發展也是實際情況,股權結構與其他上市公司完全不同,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有三分之一的股份是流通股。股改的目的是為了流通,而深發展中小流通股股東占到72%,已經是大部分流通了,因此股改更加困難。 費先生:屬于不得已而為之 深發展的問題一是資本金不足,二是不良率高。深發展啟動股改完全屬于不得已而為之,在股改成為再融資先決條件的倒逼之下,深發展也只能在半推半就中啟動了自己的股改計劃。 話題策劃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沸點特稿 警惕深發展“零對價”背后的投機暗潮 侯寧 按照一些分析師的看法,一年之內,深發展的股價極有可能就在5.5至10.7元間晃蕩,于是便有深發展“零對價”一說。而以基金為代表的二級市場是聞之大嘩,反對聲響作一片! 那么,“零對價”方案為何能出臺?股改后期我們需要警惕的又是什么呢?這才是深發展對價背后的問題。 顯然,“零對價”方案是深發展對股改的挑戰。至今為止,通過或進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平均對價水平大致為10送3股,而深發展卻意欲以“零對價”獲得其余6億多非流通股的流通權,讓投資者“空手而歸”。因此,不管深發展最終方案如何,都是一場赤裸裸的“挑戰極限”。 “挑戰”投資者的忍耐極限當然是需要理由和背景的。深發展的股權比較分散,第一大股東美國新橋投資也只持有17.8%的股份,而送股會“攤薄”甚至威脅大股東的控股地位,便是最大的理由;但是,深發展之所以敢“挑戰極限”,還有一層所謂“背景”:這就是股改節節推進,股市隨之步入了牛市周期,而深發展的股價也從年初最低的6.12元漲到了如今的8.78元!雖然漲幅有限,但也足以讓深發展的董事會萌生少付甚至不付對價的念頭。都賺錢了,還要什么對價?可想而知,有這種想法的新橋“單偉建們”是不愿去觀摩該股從2004年3月跌到去年4月股價被“腰斬”之“慘烈現場”的。 隨著股改的勝利推進,想要“渾水摸魚”的已經遠不止單偉建所代表的外資股東了。比如,兩大交易所近期頒布的新股申購辦法便有投機的“重大嫌疑”!放大了申購上限而對中小投資者沒有任何“額外補償”,顯然有利于擁有巨資的大機構,而散戶投資者的中簽率便更低了。此外,二級市場上的投機風也開始風行起來,某些根本沒有質地和業績支撐的個股也“隨風飄紅”連拉漲停便是明證。比如兼有老莊股和垃圾股雙重身份的ST集琦。 總之,從深發展的“零對價猜想”到交易所的“權宜之計”,再到ST集琦一類股票的莫名飆升等等,我們都能感到中國內地股市在走出“一地雞毛”的尷尬后,要“雞犬升天”的投機沖動!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但凡投機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多數時候代價的承受方都是中小投資者!不是么,美國安然公司的高管可以被判300年監禁,我們呢?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