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誘因讓母公司成并購香餑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9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陣容龐大的并購戰車,已經駛向全流通時代的A股上市公司。過去7天發生的3起A股上市公司被收購案表明,上市公司母公司漸漸成為香餑餑。 這3家被并購的上市公司是:G華泰、雙匯發展、中聯重科。無論是收購雙匯發展的
誘因一,在于價格更便宜 要實現對上市公司的控制,常見的方法有二級市場直接收購、協議受讓非流通股、收購上市公司母公司等。在G華泰等3起案例中,與二級市場收購或協議受讓相比,收購上市公司母公司,價格顯然要低很多。 以G華泰為例,昨日其公告稱,G華泰董事長李建華等19位自然人收購母公司華泰集團60%的股權,從而間接收購G華泰的收購報告書及豁免要約收購申請,已獲證監會批準。根據相關《股權轉讓協議》,李建華等19位自然人收購股權共需支付資金2.4269億元。 2.4269億元,買到的是什么呢?G華泰2006年一季報顯示,公司每股凈資產達8.22元,華泰集團持有其9676.16萬股,占總股本的32.23%。收購華泰集團60%的股權,意味著間接持有了G華泰將近6000萬股股票,以凈資產計算,該部分股權的價值就超過4.8億元。 顯然,如果李建華等人采取直接從華泰集團受讓上市公司股票的方法,花費會更大。G華泰昨日收盤價達12.53元/股,如果在二級市場收購G華泰近6000萬股股票以獲得控股權,代價是明擺著的。 誘因二,在于國企改制機遇 具體而言,現在許多地方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正在積極進行改制。這些母公司多為具有國資背景的集團公司。當年在爭取上市名額,獲得股市直接融資時,這些集團公司將旗下最優質的資產打包,組建了股份公司上市。 現在,改制中的集團公司希望參與的重組方不僅僅收購上市公司,而是將集團公司其他非主業的子公司一起實現整體重組。這些非主業子公司,有些存在相當程度的虧損。基于這樣的思路,如果多個潛在的收購方分別提出自己的方案,有意整體重組者將會更受青睞。 由于公開資料有限,我們無從了解G華泰、雙匯發展、中聯重科等3家上市公司母公司改制的準確背景。但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是,三九醫藥一直被上實、淡馬錫、復星等多家收購者“覬覦”。但三九集團在其重組(改制)時,明確拒絕了所有只收購三九醫藥的方案,要求競購方必須在集團重組整體層面提出收購策略。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拿下值得并購的上市公司,暗渡陳倉式的收購策略,即繞道母公司,間接收購上市公司,具有更為現實的可行性。 誘因三,在于“鎖定期圍城” 所謂“鎖定期圍城”,指的是股改時,上市公司母公司承諾了1年到3年的上市公司股票上市流通鎖定期;收購方要想從母公司手中買到上市公司股票,只能沿用原有的協議轉讓模式。 由于歷史原因,滬深股市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母公司持有其超過60%的股票。股改前,這部分非流通股只能通過協議轉讓;股改后進入鎖定期,成為名義上獲得了流通權的限制性流通股。這意味著,收購方一旦相中了這些上市公司,幾乎不可能通過二級市場舉牌到達收購目的。因為即使收購方買入了市場上所有的流通股,也只能屈居第二大股東的位置,無法撼動母公司的控股地位。 那么, 協議受讓是否可能呢?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基于玄機二的分析,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對收購者而言,最好的選擇還是直接收購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多數股權。 可以預言的是,由于有鎖定期的存在,未來2至3年內,二級市場直接收購將僅僅只是上市公司收購大潮中的插曲。收購上市公司母公司的行動,將會變得越來越頻繁。鎖定期過后,大規模的二級市場直接并購好戲才會真正上演。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