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聚焦新股重發 > 正文
 

恢復新股資金申購 資本市場穩步發展新起點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7日 11:38 證券日報

  □ 興業證券 洪 流

  2006年4月29日,在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一周年之際,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新辦法)。新辦法征求意見稿對新股發行機制進行了三個方面的配套改革:引入向戰略投資者定向配售股票制度、建立超額配售選擇權制度以及恢復股票資金申購方式。前兩項改革措施體現了新股發行機制與國際規則的接軌,
恢復資金申購方式則從資金供給的角度對新股發行機制進行深層次變革,對國內資本市場創新和穩定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新股恢復資金申購方式是國內資本市場進入一個全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

  國內新股發行認購制度經歷過單一資金申購、資金申購加戰略配售、資金申購加市值配售和單一市值配售四個階段。在股權分置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四種方式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成為各自階段的過渡性制度安排,F行的市值配售方式是在股權分置前提下為維護流通股股東利益專門設置的

股票認購制度。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上市公司的股份將逐步轉為可全流通,市值配售制度的基礎將不復存在。因此,恢復股票資金申購制度是改革進行到現階段市場的必然要求。

  第二,資金申購方式是成熟資本市場新股發行機制的基本制度安排,恢復資金申購方式有利于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利益。

  在香港證券市場,資金申購是新股發行制度的基本環節。在資金申購新股方面,香港市場無論資金大小、中簽與否,每一個有效申購賬戶至少配售1000股的份額;其次,香港有一個調整機構和散戶資金實力的制度安排-證券抵押貸款制度(即Margin),有了“Margin”,散戶若對某只新股感興趣,只需提供認購額的一成資金,通過資金放大10倍來申購新股,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散戶中簽率,保護散戶投資者的利益。

  國內現行的市值配售發行制度雖然降低了投資者的申購成本,但對于市值較低的散戶投資者并不公平,同時,在“新老劃斷”前提下的新股發行,仍然采用市值配售可能會干擾投資者的價值判斷,同時也不利于場外增量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所以,國內市場恢復新股資金申購方式可以參照香港市場的制度安排,在發行機制的具體細則和融資融券的相關條例中充分考慮中小投資者利益,使得低風險偏好的中小投資者通過新股資金申購方式來分享資本市場成長收益。

  第三,恢復新股申購方式與國內資本市場制度創新可以有效結合,促進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

  在可全流通的市場背景下,恢復新股資金申購將可以與國內資本市場制度創新結合,促進資本市場制度體系的完善與成熟。引入向戰略投資者定向配售股票制度和建立超額配售選擇權制度是國內資本市場借鑒成熟資本市場發行制度進行的制度創新,這兩項發行機制的創新有利于大型上市公司在境內的成功發行與上市。但在現行的市值配售方式下,增量資金無法通過市值配售參與大型優質企業的發行上市,中小投資者較低的市值難以獲得較好的新股中簽。市值配售人為割斷了新股申購環節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聯系,不僅不利于投資者利益的保護,而且導致了資本市場新股發行功能的喪失。

  恢復新股資金申購與引入向戰略投資者定向配售、建立超額配售選擇權制度以及融資融券創新制度的結合可以有效促進優質大中小型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的登陸,既保障了國內投資者享受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本增值收益的權利,也促進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

  第四,恢復新股資金申購方式有利于拓寬合規資金入市渠道,促進投資者低風險套利投資的實現,有利于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保值增值。

  在新《公司法》和《證券法》的政策背景下,恢復新股資金申購是國內資本市場資金供給層面的重大變革。銀行資金、保險資金、

企業年金、QFII以及其他類型的合規資金(包括低風險中小投資者的資金)可以通過新股資金申購持續進入境內資本市場,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合規資金與優質大中型上市公司的雙向擴容不僅促進了國內資本市場造血功能的恢復,加速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新陳代謝,同時也提高了境內資本市場的容量和流動性,有利于投資者通過境內資本市場實現低風險的套利投資和資本保值增值。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