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世界血脈之八成券商生死難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2日 17:35 《財經時報》 | |||||||||
金融霸權有一個很容易讓人看到的表征:駕馭熱錢。在中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中國的金融市場必須與世界接通。接通的同時,中國必然要面對熱錢的沖擊。過去的一年,中國已經針對熱錢沖擊等可能存在的問題制訂了金融應急機制等多項政策,這是中國在為金融安全預留閥門。遺憾的是,中國的金融實務研究嚴重不足,且幾乎是零。在金融霸權的擠壓下,中國必須快速改革。改革任重,但道路不能太遠。
□ 本報記者 牛麗靜 在外資投行不斷進入、本土券商相繼出海的雙向碰撞過程中,本土券商不斷感受著國際資本市場的秉性,慘烈的競爭,更激發了它們要迅速提高競爭實力的沖動 中國本土券商與中國股票市場的整體境遇似乎完全相似——直面內憂外患。 隨著中國金融業整體開放步伐臨近,中國證券市場的大門在逐漸敞開,國外投行對中國虎視眈眈,而國內券商因競爭過度,內傷不斷。 不經意間,“羊群”中已經出現越來越多的“狼”的身影。按照券商圈內的話說,“羊跑不過狼,就會被吃掉;狼追不上羊,就會被餓死”。 要想與“狼”共舞,本土券商必須涅(上般+下木)重生。 剛剛過去的2005年,證券公司的日子依舊艱難無比。更讓人揪心的是,在經受了5年空前的衰退和危機后,2006年究竟是柳暗花明還是窮途末路,難以辨明。 可以預料的是,未來的一年,券商之間的洗牌頻率還將不斷加快。 政府救助 截至目前,可以暫時松口氣的本土券商只有27家,它們分別是被中國證監會圈定的13家創新類券商和14家規范類券商。 27,這一數字在中國約130家券商中的比例是21%。 2005年,券商風險大規模暴露,證券行業千瘡百孔。證券公司挪用客戶保證金的規模超過1000億元,100多家券商無論大小幾乎都涉及委托理財糾紛,所有的問題券商更都牽涉國債違規回購業務。 為了防止風險蔓延,證監會開始對券商實行“分類監管”政策,根據券商資產質量、業務水平、風險管理、合法合規等指標,證監會將它們分為A、B、C、D四個等級。A類為創新類券商,B類為規范類券商,C和D意味著被購并或被關閉,是洗牌的首選對象。 2005年5月,中央銀行宣布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出面采用注資的方式重組券商。由此,政府再造券商的大門開啟。 背靠財政部的銀河證券優先獲得注資似乎在意料之中。2005年6月,匯金和財政部分別出資55億元和15億元重組老牌券商銀河證券,并成立銀河金融控股公司,再由銀河金融控股公司通過子公司收購銀河證券部分業務。 另外兩家老牌勁旅——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絕佳機會。2005年8月,匯金分別向申銀萬國、國泰君安提供40億元和25億元資金支持。 在整個政府主導的券商重組過程中,最大的贏家非中信證券莫屬。中信證券聯手建銀投資重組華夏證券,借機將老牌券商華夏證券收至麾下。這一手筆令業界艷羨不已。 外資洶涌 對于早已對中國證券市場垂涎三尺的外資投行而言,2005年是收獲的一年。 它們不僅在股權分置改革中獲得意外的對價收獲,令其發出“中國政府瘋了”的感嘆;更從大量優質企業赴海外上市當中賺得盆滿缽滿。 令外資投行驚喜的還有,在中國券商行業大整合中的機會中,外資投行覓得進入良機。以往,外資金融機構持有中資券商股權不能超過25%,單個外資金融機構持有的股權不能超過20%。但瑞銀集團在重組北京證券時卻突破了這一限制。 相較而言,券商大洗牌原本也是國有資本進入的良機,但與外資對重組券商的積極態度形成反差,國有資本反應冷漠,行動遲緩。 一家券商的負責人在與國有資本接觸的過程中,對此深有體會。在他看來,國有資本有點類似股票市場投資者中的散戶心態——“追漲殺跌”。這意味著,國有資本基本不會對已經陷入低谷的券商施以任何青睞之舉。 雖然目前身陷困境,證券行業的前景卻極為廣闊。業內預計,未來三年,中國的直接融資額平均每年將達到3500億元。按照當前證券公司承銷費平均為2.5%測算,整個行業未來三年僅這項業務的收入平均每年就能達到90億元左右。 本土券商出航 在外資投行擠破腦袋進入中國的同時,本土券商中的佼佼者也在圖謀“走出去”。 這是主觀發展的需要,更是客觀環境所迫。 2005年11月,中國證監會已經先后批準招商證券和中信證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