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私人股權投資考量監管者智慧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4日 22:08 《財經時報》

  □岳冰清

  在各種集團利益縱橫交錯的盤面上,私人股權投資的進入,對優化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進而提升公司治理水準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他們同時也對中國的監管者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如何防范外資利用企業“殼資源”進行純粹的資本運作,監管者是否做好了與之斗智的心理準備,并就應對措施成竹于胸?

  監管滯后

  10月下旬起,國家外匯管理局對令投資界叫苦連天近一年的11號文和29號文的部分條款予以解禁。此番折騰后,私人股權投資普遍將政策的后退和不可控風險視為最大風險。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監管的不公平是阻礙行業發展因素之一。據他介紹,經常會出現明文規定已經可以進入的行業,到個案具體執行上,卻被政府延后審批;而明文規定限制進入的行業,某些基金卻可暗渡陳倉。

  私人股權投資的“期限基因”決定了它從誕生開始即以速戰速決為特點,但探究資本的動機和性質,對監管者來講,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種基金的目的之明確、行動之堅決,只能敦促監管者和企業必須盡快結束“打盹”狀態,提起精神,與狼共舞。

  香港一家投行資深人士透露,為了能順利退出,私人股權基金通常會想盡一切辦法,至于投資的企業健康與否和前途怎樣,不是他們考慮的首要內容。他認為,允許外資進入后,政府更加不能松懈,在“既取亦予”的引資策略中,如果讓外資賺了大錢,而自己未達目的,只能說明監管不力,因為政府掌握監管手段,規則也是政府制定的。

  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教授黃明的觀點更有建設性。他認為,國內投資界和相關政府部門應從海外投資者賺取暴利的案例中得到相應啟發,并著力建設一個更有利于中國本土企業成長的金融環境。

  業內認為,由于外管體制、法律系統不完善、投資工具不靈活及對資方權益保護不到位等原因,國內投資受到了相對較多的限制。這些因素使得國內投資者在與境外投資者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民族資本缺位

  外資轟轟烈烈進入中國市場時,本土公司之間的兼并重組卻相對沉默。“本應讓民族資本參與的,都讓給了外資”。

  目前的市場現實是,凡放開給民族資本的行業,都紛紛從外國人手上奪回了市場,并在國際上同對手打得有聲有色;凡

壟斷行業,多數都選擇同外資合作。

  把錢或壟斷利潤讓外資賺取是一回事,但里面包含很多錢之外的問題。

  某國際投行資深研究專家指出,對內資的歧視有多種解釋,一是內資不算地方政績;二是內資帶不來先進技術和管理。具體到個案,恐怕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