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2006年年底大股東欠債還錢最后期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3日 02:23 第一財經日報

  業內人士認為,解決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占款問題和股改將幾乎同時完成

  對已經侵占的資金,控股股東尤其是國有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現金清償、紅利抵債、以股抵債、以資抵債等方式,加快償還速度,務必在2006年年底前償還完畢

  本報記者 郝淵侃 發自上海

  1日,國務院批轉的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下稱“26條”)中,“嚴禁侵占上市公司資金”得到市場各方的高度關注,2006年年底成為解決上市公司大股東占款問題的最后期限,而目前正在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也可能在同一時間進入尾聲,標本兼治為一個全新證券市場的誕生排出了時間表。

  榮正投資咨詢董事長鄭培敏認為,2006年年底這個期限,解決大股東占款和大部分上市公司股改成功并同時達到目標,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但客觀上的確將成為對“新老劃斷”最佳詮釋之一。

  從56號文到“26條”

  早在2003年,國資委就和證監會聯合頒布了56號文——《關于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往來及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若干問題的通知》。56號文制定了規范資金往來、嚴控對外擔保風險、清理違規占款和擔保事項的條款。

  2003年,公開信息顯示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占款總額約為577億元,涉及上市公司623家。

  2004年,國資委、證監會原則同意進行“以股抵債”試點,并表示對于56號文發布后違規形成的侵占問題,將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的違規責任,公司和其他股東可以通過司法程序提起民事賠償之訴。

  同年7月,電廣傳媒(資訊 行情 論壇)(000917.SZ)試水“以股抵債”,但頗受市場爭議。

  可惜的是,直至2005年年中,上市公司大股東累計占款總額仍有509億元,而資深業內人士認為,加上未在公開信息中披露的違規占款,上市公司大股東累計占款總額遠遠超過509億元這個公開數據。

  清理上市公司大股東占款進展緩慢,客觀上,2005年年底已經難以解決。

  新出爐的“26條”再度明確規定:對已經侵占的資金,控股股東尤其是國有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現金清償、紅利抵債、以股抵債、以資抵債等方式,加快償還速度,務必在2006年年底前償還完畢。

  標本兼治

  上市公司大股東占款減少速度緩慢,“以股抵債”也曾被市場人士認為是“治標不治本的創新”,這一切,和股權分置下“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關系密切。

  在很多專家看來,合理的股權框架,以及由此形成的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所帶來的權力制衡,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約束大股東的行為。

  而已經全面鋪開的股權分置改革正是一劑治本良藥。

  隨著上海永久(資訊 行情 論壇)(600818.SH)、 ST 中西(600842.SH)、*ST 吉紙股改的展開,A+B、ST類和已退市公司股改工作已有章可循,而日前中石油要約收購下屬三家上市公司的消息,更是令股權分置改革的大多數技術問題得以解決。

  鄭培敏表示,可以初步認為股權分置改革已經進入了常規發展階段。

  目前股改推進的節奏——滬深交易所每周共有20家左右上市公司進入股改進程,按照這一節奏計算,還有1100余家上市公司中的大部分,其股改也將在2006年年底前成功。

  華夏證券分析師馮雷認為,這一時間上的契合點,更加明確地告訴投資者,全新的證券市場將在何時走入人們的投資生涯。

  相關鏈接

  別把上市公司當“提款機”

  “來人就伸手,公司成為唐僧肉”——這句股市上流傳的話,形象地諷刺了控股股東等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的行為。

  在實際中,的確有不少“你傾我軋”的股東把上市公司當成“提款機”,嚴重制約了上市公司的發展。

  按照國務院最近批轉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下稱《意見》)的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做到機構獨立、業務獨立,與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在人員、資產、財務方面全面分開”。這無疑對那些習慣把上市公司當“唐僧肉”的大股東敲響了警鐘。

  《意見》明確規定,控股股東要依法行使出資人權利,不得侵犯上市公司享有的由全體股東出資形成的法人財產權。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不得利用控制權,違反上市公司規范運作程序,插手上市公司內部管理,干預上市公司經營決策,損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

  針對上市公司違規使用或與券商合謀挪用募集資金等丑惡現象,《意見》要求從實處著手,規范募集資金的運用。上市公司要加強對募集資金的管理。對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必須進行認真的可行性分析,有效防范投資風險,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益。經由股東大會決定的投資項目,公司董事會或經理層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募集資金用途的,投資項目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固定資產投資管理的有關規定,并經股東大會審議批準后公開披露。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