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頻頻高價進入 中國證券市場問題背后藏真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31日 02:42 每日經濟新聞 | |||||||||
頻頻高價并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與境內機構估值相差懸殊 儲興華 新華社 二級市場上,多頭攻到1200點時已力不從心。銀行股,境內機構對其呆壞賬憂心忡忡;券商業績也不被看好,一些持有券商股權的上市公司,對其業績“地雷”何時引爆提心吊
與此同時,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們卻在國家外管局門外焦灼地等待著新增投資額度的批文;世界水泥巨頭拉法基并購區域性水泥公司四川雙馬;瑞銀出資17億元巨資參股北京證券;GE1億美元高價接盤深發展部分股權;建設銀行在港招股受到熱捧……同樣的一塊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境內外機構估值為何相差如此懸殊? 業內人士認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及外資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引致的匯率變動必將帶來對以人民幣計價資產價值的重估。同時,股權分置改革提升了整個A股市場的估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制度變革所帶來的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必將“驚醒”國內一些機構投資者。 資本估值標準不同 “拉法基除了到中國來,別無出路。”銀河證券水泥行業分析師洪亮說。 與其他商品相比,附加值低的水泥不可能飄洋過海。而國內宏觀調控令水泥行業陷入低谷,這為拉法基并購提供了絕好的良機。 上市公司二季報顯示,20家水泥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96.16%。業績降了,不等于今后需求就不再增加了。就行業存量而言,新型干法生產線只占40%,60%的等著替換。拉法基有了四川雙馬這座橋頭堡,就等于在中國西南水泥市場打下一根楔子。 在銀行業,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深發展、建設銀行紛紛受到海外銀行家的重視。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社會消費結構將出現升級。國內銀行業已建起的銷售渠道以及尚未開墾的中間業務,將在消費升級浪潮中大展身手。聯合證券研究所所長吳壽康說,海外銀行家看重進軍中國的“協同效應”:既能直接分享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蛋糕,又可在逐漸熟悉本土市場的基礎上銷售其相關產品獲利。 德意志銀行以每股4.5元的價格收購華夏銀行股權,這超過了當時華夏銀行的流通股股價;GE以相當于每股5.2元的價格購買深發展股權,與深發展當時的流通股股價5.77元也僅有10%的折扣。國內并購專家、和君創業董事長王明夫說,國外產業資本并購中國的銀行,立足長遠,重在戰略價值。而國內證券投資機構一般根椐現金流折現,注重的是當前的價值。兩種資本估值標準顯然不同。 證券投資風格迥異 同是一家公司,境內外證券投資機構對其認知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海螺水泥(600585)雄踞華東腹地。該公司掌門人郭文三,與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杰并稱安徽三大企業家。然而,海螺水泥半年報顯示,原駐扎其中的境內基金已跑掉大半,但有兩家QFII卻在暗中收集流通股,逐步加倉。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李質仙說:“我們太過于看重短期成長性。經營再穩健的公司,只要短期報表數據環比有所下滑,二級市場上就會拋單如雨。相比較而言,境外機構以全球化的視野,對上市公司整體價值的把握更準確些,其心態更穩”。 在目前封閉式基金持有人中,保險機構約占40%。安全至上的保險資金,一遇到宏觀政策出現變化,常常會作出贖回基金份額之舉。這樣,基金就得在二級市場上出售股票,從而帶來市場波動。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這些長線資金為什么不能看得更遠些?國泰君安證券行業部副經理譚曉雨說:“關鍵還在于對本土市場的資源缺乏客觀認知。” 每隔1周、1個月、半年、1年,基金評價體系便要將各個基金的業績排排隊。這也直接導致基金經理在二級市場上追漲殺跌。“只要1年業績不好,就得‘下課’。”一位基金經理坦露心跡。 價值重估的兩大內因 從跨國公司直接并購中國企業,到中國概念股境外上市受熱捧,無不表明不少境外機構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中國經濟的起飛,將伴隨著人民幣的強勢。信達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劉紅梅認為,人民幣已經進入一個緩慢的升值過程。匯率的變動必將引發對以人民幣計價資產價值的重估。 同時,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制度變遷,正在直接地提升著中國股市的吸引力。聯合證券研究所所長吳壽康說他所接觸到的一些境外機構認為,目前是投資中國股市的最佳時期。姑且不論經過深幅調整的大盤點位,僅是一千多只A股只只含權,便是全球股市罕見的投資機遇。 不僅如此,股權分置改革還為并購資本提供了變現渠道。并購專家王明夫指出:“全流通后并購將在二級市場上展開,退出也將通過二級市場套現來完成。” 從這個角度看,股改提升了整個市場的估值。難怪近期境外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頻頻并購國內上市公司股權,這應該是市場估值水平提升的提前反映。王明夫表示:“境內外機構對中國上市公司股權估值的標準將逐步趨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