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銀行股再融資另辟蹊徑的啟示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8日 21:51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作者:陳 生/文

  股市的持續低迷不振,加之股權分置改革的硬性要求,使本處于高速發展期的銀行股集體陷入迷茫之中。此時,債券市場融資功能的增強,給上市銀行一條新的再融資渠道。

  銀行發展規律和再融資

  如果反思2003年的“招行轉債風波”,我們不能不遺憾地指出,當時一篇劍指銀行股“融資—資本充足率上升—資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資……”的評論,起到了挑起風波的作用。同樣我們也不能不再次遺憾地指出,這樣的評論是對商業銀行經營特點的偏頗之見。

  

商業銀行,特別是上市銀行與其他類型企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走的是一條資本擴張帶動規模效益增長的途徑。由于有著“資本充足率”這樣一項其他類型企業所不同的監管規定,所以,當商業銀行的資產達到一定規模時,其資本充足率就將逼近監管底限,于是,擴充資本就成為了商業銀行繼續擴大規模,追求規模效益的捷徑。由此可見,前述那篇評論,盡管說的是實話,但是屁股坐歪了,把商業銀行經營擴張的普遍規律,當成了不負責任的“圈錢”行為。

  當年的深發展以800萬元資本起家,能夠擴大到現在的19億多股本,靠得就是這條資本擴張之路。奇怪的是,當年深發展通過不斷的送、配擴張資本規模,市場對此趨之若鶩毫無反感,而到了現在,銀行股一提增發轉債配股再融資就引起市場的強烈反映,實在是令人難以捉摸。

  銀行間債券市場融資功能強化

  2005年8月5日,浦發銀行公告稱,公司接央行和銀監會批復,“核準公司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120億元人民幣的金融債券。公司發行金融債券所募資金將作為穩定的負債來源,運用于風險較低的優質資產項目。”

  我們注意到董事會通知中的這樣一段話:“由于資本市場變化和股權分置改革,(使)公司增發新股計劃延后。為補充公司附屬資本,提升資本充足率,保證各項業務正常發展,根據……有關規定,公司擬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次級債券……”

  9月28日,浦發銀行股東大會通過發行不超過40億元的5年期次級債券的議案,其利率將“參照市場利率,結合發行方式”而確定,發行對象亦為“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員”。

  所謂“參照市場利率,結合發行方式”的利率確定,想來是以市場利率為基準,采用“詢價”方式進行簿記建檔,最終確定債券利率。可見在股市融資受到限制的同時,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開始強化,不僅是銀行發行金融債和次級債,上市公司大量發行短期融資券也是一例。

  銀行再融資的收益分析

  浦發銀行的2005年中報顯示,截止到6月30日,公司的資本凈額為268.56億元,加權風險資產凈額為3259.69億元,資本充足率為8.24%。

  顯然,如果其他數據不變,40億元的次級債將使浦發的資本凈額達到308.56億元。如果該等附屬資本全部轉化為風險等級與前一樣的加權風險資產,浦發銀行加權風險資產凈額將達3299.69億元,其資本充足率將一舉達到9.35%。

  不要小看了這一個多百分點的資本充足率增加額,它將使浦發銀行加權風險資產,最多可達到308.56/8%=3857億元,較2005年中期凈增約600億元或18.32%。

  截止到6月30日,浦發銀行的貸款總額為3399.5億元,其按加權風險系數劃分而來的加權風險資產凈額即為3259.69億元。或者說,以浦發銀行2005年中期11.03億元計,這些加權風險資產的盈利能力為11.03/3259.69=0.34%。如此,在增加了40億元的次級債后,新增的約600億元加權風險資產將為浦發帶來約600×0.34=2億元的凈利潤,或增加約18%。

  顯然這就是銀行資本擴張的杠桿作用。可惜的是,證券市場 “圈錢論”的甚囂塵上,使得明明可以通過股權融資來實現公司效益和股東財富比翼雙飛無法實現,結果銀行們只能委曲求全去發債,成就了“銀行間債券市場”。

  無獨有偶,10月12日招商銀行公告稱,接央行和銀監會批復,“核準本行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150億元人民幣的金融債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