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股改成敗檢驗標準引發爭議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8日 21:48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G股下跌原因復雜,送股依然是主流對價方式,但創新同樣不應被忽略

  作者:本刊記者 陳為/文

  在股改進入縱深領域,越來越多的股票步入G股行列時,市場并沒有帶來期望的激情。以申銀萬國G股指數為例,自8月15日設定指數基點為1000點以來,10月19日落至907點,幾
乎下跌了10%。

  G股這種“尷尬”局面引起了業界反思。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劉紀鵬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股改的方法——單一送股對價模式出了問題,它很容易造成“南轅北轍現象”,即送股的本意是保護流通股股東利益,但實際上流通股股數的增加反倒被股價的下跌而抵消,這樣G股雖然不致成為垃圾股,但也是“只有骨頭沒有肉”的雞肋,因此可能影響股改大局(本刊上期刊發對劉紀鵬教授的相關采訪《警惕G股變“圾股”》,劉教授原意是“雞骨”而非“圾股”)。但也有市場人士認為,這不完全是送股“惹的禍”, G股下跌的原因十分復雜,不能因為送股引發股價下跌就否定它作為最主流對價方式的效用。相反若送股能在實踐中真正到位,很多G股將成為未來的“黃金股”,股改也將更容易取得成功。

  G股下跌原因復雜

  “送股確實很容易引發G股的拋售從而導致股價下跌,”海通

證券分析師吳一萍談到,“對于不少投資者來說,其所得到的對價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一種收益,一旦股改方案實施完畢,手中所持
股票
多出一大塊時,普通投資者立刻就會有獲利了結的想法,而且不僅中小投資者會有獲利了結的想法,就是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也同樣如此。因為對于基金等機構來說,在其投資策略確定后,資產配置大多會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比例,而對價無疑會打破其資產配置的比例,從對價中得到這部分股票無疑會成為基金首先減持的目標。 ”

  北京鹿苑天聞公司首席顧問施光耀談道,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改分批實施,投機逐利的資金必然會追逐即將改革的公司,以分享其支付的對價。它們紛紛在股改公告前提前進入,在股改結束后悄然撤出,博取對價前后的股權收益差異,這種現象是漸進式改革所決定的,未來只有等資金已沒有追逐對價套利的沖動時,這種現象才可能消除。

  民生證券證券投資部總經理劉小勇認為,由送股和套利引發的股價下跌只是市場短期現象。眾所周之,它們只是股價的一次性損益過程,改變不了公司價值,行業發展以及公司的基本面才是決定后期走勢的重要因素。目前不少G股走勢之所以不好,很大程度上與它們所處的周期性行業有關,而那些真正具有成長性前景的G股公司早已實現送股后的填權。

  檢驗股改標準之爭

  劉小勇繼續談道,正是因為G股股價下跌是多方面綜合的結果,因此股價下跌不能說是股改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施光耀也認為,由于股改這種制度性變革給

資本市場帶來的影響是綜合而深遠的,如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市場制約效應,促進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等等,因此二級市場股價走勢難以成為衡量股改的成敗與否的唯一標準。而就算是要衡量,也要更多地看G股中長期的走勢,決不能僅僅從當前G股走勢的強弱來評價股改,更不能用G股走勢不強來否定股改。

  當然,G股的走勢也會成為衡量股改成功與否的一個標準。劉小勇認為,股改的目的是使原來虛高的股價通過對價送股這種形式,回歸到全流通狀態下的估值定位。但若很多公司送股后股價仍下跌,就說明很可能送股不到位,送股的數量難以補償全流通后股價合理定位與原有高估情況下的股價差異,而如果能一次性送足股份的話,就容易獲得中長線資金的青睞,市場也將具備走強的基礎。

  申萬巴黎投資總監張惟閔則談到,正因為送股引發短期G股股價的下跌有利于股價盡快回落合理估值水平,因此送股就應成為對價的最好支付方式。而其他的一些所謂的創新方式雖然短期來看能使股價保持穩定,但卻不一定能保護投資人的利益。他舉例說,如認沽權證,實際上隱含著巨大的道德風險,比如公司的非流通股以及公司管理層將有很大動力在股改前大肆打壓股價至低估狀態,然后股改時,提出一個公司合理的股價水平作為行權價,這樣股改前后,它們都能占便宜。

  因此,送股仍應是對價的主流。只有公司實在不具備送股的條件下,才考慮一些創新手段,而且這些手段也不能只是短期股價穩定措施,而應該有利于穩定投資人長期(至少包含整個全流通時期)股價預期,如劉紀鵬教授提出的“預設可流通權底價”。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