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借鑒:九十年代的權證市場何以失敗(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5日 14:42 證券時報 | |||||||||
聯合證券權證研究設計中心副主任:裴曉巖 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權證市場形成的背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證券市場正處于初建時期,由于市場法規的不完善,市場還相當稚嫩,投資者風險意識薄弱,伴生高度投機,市場處于高度無序狀態之中。由于當時存
九十年代初,小平南巡之后,走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重新活躍起來,但因為種種復雜因素,導致經濟發展出現明顯偏差,地產泡沫迅膨脹,通貨膨脹率高企,經濟過熱明顯,1993年國家果斷采取宏觀調控政策,以海南為代表的地產泡沫全面開始崩潰,全面緊縮的政策雖然主要是針對泡沫最嚴重的房地產行業,但股市同樣遭遇資金面的嚴峻形勢,市場出現持續近三年的下跌,股票市場從前兩年初創時期的火熱,一下子進入了寒冷的冬季。這樣的背景下,有兩個方面的動力讓人想到要發行權證產品:一是上市公司,由于股價持續下跌,造成很多上市公司再融資受阻,很多公司試圖通過權證產品,使老股東的利益能夠得到曲線保障的同時,關鍵的是可以實現再融資的目的;二是當時的交易所試圖活躍市場,擬推出權證產品來達到活躍市場的目的。來自這兩方面的利益趨同,權證產品也就應運而生了。 二、九十年代權證市場概貌 九十年代初期的權證市場總共出現過大約14只權證。分別是:飛樂股份權證、寶安權證、深中浩權證、湘火炬權證、廈海發A權、吉輕工A權、鳳凰A權、湘中意A權、閩閩東A權、桂柳工A權、港澳A權、悅達A權、閩福發A權等。 綜觀這些權證從誕生到交易到最后到期的全過程,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特點:出生于特殊歷史環境,交易狀況極度投機,市場存在操縱行為,也有純粹是因為對產品不熟悉而盲目參與炒作帶來的市場偏差,權宜之計的產品缺少前瞻性,規劃缺乏系統性,過于遷就一時之需要。 從投機機會來觀察,寶安權證交易時間內,從上市開盤的4元價格,三個月后價格居然達到了23.6元,除了由于正股價格上漲帶來權證價格上漲之外(認購權證),也與投機因素有很大關系。不過,我們從寶安權證的幾個前三個月的價格波動幅度看到,如果以開盤價格買入,則該權證帶來的收益最高曾經達到了5.9倍。遠比正股寶安股票的收益率(最高50%)要高得多。由此也可看出權證產品的魅力所在。 但是,我們注意到,從1992年11月5日上市至1993年11月2日停止交易,其實際價格幾乎一直是在其理論價格之上運行,而且出現大幅度偏離。寶安權證上市以4.00開盤,最高曾炒到23.60元,幾乎拉高近20.00元,最后又跌至2.35元摘牌。寶安權證實際價格在炒到最高價23.60元時,偏離其理論價格9.65元。在開始認股期間,價格偏離率高達183%,使寶安權證完全失去了認購股票的作用。事實上寶安權證因為這種過度投機而使權證失去了其正常作用,走向了投機工具的結局。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