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行業專題--聚焦信托業 > 正文
 

金信假引資背后 江南第一猛莊艱難轉身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4日 02:09 每日經濟新聞

  近日給《每日經濟新聞》的回函中,香港新鴻基有限公司(簡稱“新鴻基”,0086.HK)明確表示,從未和金信信托在入股或合作上有過任何接觸,對汪曉峰離開新鴻基之后的任何行為都不知情。此函加上十-一”前夕新鴻基發布的公開聲明,給半年前沸沸揚揚的“新鴻基欲入股金信信托”一案劃上了結結實實的句號。但如真似幻的金信信托引資,仍不過是棋到中局。而圍繞“江南第一猛莊”金信系的旗艦公司展開的故事,高潮尚未到來。

  汪曉峰兩度“引資” 新鴻基割袍斷義

  這份不期而至的“離職聲明”,在內地幾家財經媒體上相繼刊登。新鴻基在聲明中通知公眾:汪曉峰和黃家華已分別于2005年4月7日及2005年8月4日離開新鴻基證券,“汪先生及黃先生一切在中國內地、香港或任何地區的瓜葛均與新鴻基無關”。

  聲明刊登前一周,另一樁沸沸揚揚的蘇格蘭銀行入股金信信托”的消息,被財經》雜志證實為“金信信托董事長”汪曉峰的“發揮創造”,報道再度提及汪曉峰與新鴻基的淵源。新鴻基的聲明是否與此有關,人們不得而知。但兩樁引起

資本市場高度關注的、最后又被證偽的收購案,都與汪曉峰有關卻是不爭的事實。

  汪曉峰,現年43歲,目前為公眾所知的身份是金信信托董事長。根據新鴻基2004年5月公布的年報,汪時任新鴻基國際有限公司董事,主管中國投資銀行業務。而加入新鴻基之前,汪還曾任Pacific World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亞太投資董事。黃家華的頭銜,則是“新鴻基優越

理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今年3月份,媒體報道汪曉峰擔任金信信托董事長時,汪還身兼兩重身份:“新鴻基執行董事”,以及“金信信托增資引資和資產重組的財務顧問”。汪曉峰的特殊身份使得關于新鴻基入主金信信托的報道接踵而來,甚至有報道稱,新鴻基金融集團已經與通和投資(金信信托創始人葛政控制的公司,系金信信托第一大股東)達成一致,后者有意將其所持的14033萬股金信信托股份(占總股本的13.785%)轉讓給新鴻基金融集團。

  此事理所當然遭到新鴻基的否認。后來連汪曉峰本人也出面向媒體澄清:“我當時更多的是以個人的身份介入,并不代表任何股東方。”并表示,“新鴻基有無可能參與金信的增資擴股,只限于探討,并沒有實質性行動”。

  但一場聲勢更為浩大的引資行動,幾個月后再度在媒體上“發生”了。這一次,汪曉峰事前極力宣揚,事后也未出面澄清。

  蘇格蘭銀行“莫名驚詫” 金信引資懸而未決

  7月18日,“蘇格蘭銀行正式入股金信信托”的報道見諸國內各媒體。這則由金信信托發布的消息稱,蘇格蘭銀行將斥資5億元人民幣入股金信信托19.9%,此項投資將通過旗下的蘇格蘭泛盈投資控股有限公司(Scargold)完成。

  汪曉峰在7月14日稱,蘇格蘭銀行入股獲得股東大會通過后,自己即成為其委派的董事會代表。他還告訴媒體,泛盈投資的主要股東是蘇格蘭銀行和英國斯嘉博集團,蘇格蘭銀行持有斯嘉博集團50%股份,斯嘉博集團亦持有蘇格蘭銀行的股份。今年早些時候,汪曉峰被委任為該投資公司副主席。

  而蘇格蘭銀行日前明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該公司從未在金信信托有過任何直接投資,并且沒有任何與金信方面的直接接觸。蘇格蘭銀行持有英國斯嘉博公司(以下簡稱斯嘉博)19%的股份,后者入股泛盈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泛盈投資)20%左右,正是這家泛盈投資成為了入股金信信托19.9%的“單一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泛盈投資的股權結構。蘇格蘭銀行更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斯嘉博持有的19%左右的股權以外,泛盈投資其余的80%的股權皆為金信信托所有。據一位接近金信信托高層的人士透露,目前注入泛盈投資的資金在逐步到位,這資金從何而來尚無法得知。

  一位當時參與入股談判的金信管理層透露,把蘇格蘭銀行“扯進來”,當時公司內部確有不少人有這種想法。而把泛盈投資當作引資通道的做法也比較常見,其實就是一個新成立的“項目公司”作為投資的主體。

  這位人士稱,盡管蘇格蘭銀行已經否認入股,但金信信托引入外資股東的談判仍在進行。他透露,金信信托已停止了所有的項目,靜候外資入股談判結果。而前來洽談入股的外資機構中,包括一些像匯豐這樣的知名外資大行。

  按照汪曉峰的說法,金信信托此次之所以大張旗鼓地引入外資股東,意在提升股東及有關各方對金信的信心,進而推動其后的增資擴股工作。上述金信管理層也證實,公司高層對年內完成增資擴股至25億元的目標是很堅定的。

  汪曉峰之所以“堅定”地引資,據知情者透露,根據葛政和金信信托“前”董事長趙海華與汪曉峰的約定,汪正式就任金信信托董事長一職的前提,是引入新的股東。

  盡管有知情者稱,汪曉峰的任職可能很快得到銀監會的核準,但《每日經濟新聞》從浙江省工商局企業登記檔案管理中心獲得的資料顯示,目前金信信托法定代表人仍然是趙海華。

  接近金信信托核心層的人士稱,葛政急于將股權轉手是因為“他不想做了”。

  葛政欲“金盆洗手” 金信信托大轉型

  2004年年初,金信系掌門人葛政辭去金信信托董事長一職,由公司董事趙海華接任。2004年底,葛政欲將其所持有的金信股份悉數轉讓,當時轉讓對象是內地兩家民營企業,此后新鴻基、蘇格蘭銀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接近葛政的人士透露,葛政欲把自己持有的金信信托的股份全部讓出。

  這位人士稱,自去年金信信托操刀伊利MBO(指公司的經理層利用借貸所融資本或股權交易收購本公司或本公司業務部門的行為)遇挫之后,葛政深感金融業風險重重,“金盆洗手”之意已有顯現。

  上述人士稱,當時金信信托還曾試圖給其他幾個公司做隱性MBO,有的甚至已經簽了合同,都因為“伊利事件”影響太大而不得不停止。

  此后,金信信托開始收縮戰線,最直接的表現是,原本被葛政定義為“金信系”總部的上海金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金信”),已經從上海灘撤退。

  《每日經濟新聞》從上海浦東新區工商局獲得的資料顯示,上海金信成立于2003年11月8日,法定代表人為葛政,注冊資本金為2億元人民幣。公司注冊后的第三天,上海金信同時發生了四起股份轉讓,浙江和信置業和通和投資將其持有金信證券的股權轉讓給了上海金信,兩公司所持有的金信證券的股份分別占到總股本的3.85%和10%。采用同樣的手法,浙江博康醫藥和上海邦聯科技分別將其所持有的4.13%和5.3%的金信信托股份轉讓給了上海金信。這樣,上海金信同時持有金信證券13.85%的股份和金信信托9.43%的股份。葛政打造“金信系”新的整合平臺意圖明顯。

  然而蹊蹺的是,2003年金信信托的股權變更,至今沒有反映到其工商登記資料上。在“伊利事件”后,上海金信的人員開始逐漸撤回杭州。一位上海金信前高管稱,去年年底上海金信一次性裁員30%,而到目前上海金信原本100多人的隊伍只剩下6、7個人。“其中有些人是自己離開的,非常時期,人心思變。”

  幾乎同時,上海金信管理研究有限公司(簡稱“金信研究”)集體跳槽也讓業內為之一震。金信研究是金信信托旗下的研究機構,在業內頗有聲望。今年上半年,30多名研究人員集體投奔剛完成增資擴股的成都證券,金信研究的牌照也以4億多元的價格賣出。金信研究一位人士指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集團在進行戰略收縮。

  發生變動的不僅僅是上海金信。一位接近金信信托核心層的人士透露,整個金信信托的管理層正面臨“換血”,有幾位葛政的舊部已經離開,其中包括金信信托董事長趙海華、總經理朱江平和前總經理謝超。

  他還透露,汪曉峰已經開始搭建新領導班子,未來金信信托將逐步做大經紀業務,縮小自營業務。同時,金信已經著手在籌備保險公司,股東都找好了,目前正等待保監會批準。

  作為信托業的“活躍分子”,金信信托的一舉一動也讓同行有“一葉知秋”的感覺。上海一位信托業資深人士認為,金信信托所面臨的戰略調整,實質上是整個信托業所要面對的問題,只不過作為一家民營公司,金信信托嗅覺靈敏,走到了前面。

  他認為,信托公司業務始終沒有得到清晰的界定是該行業當下困境所在,“監管部門規定了不能做什么,卻沒有規定能做什么”。現在屬于信托公司專屬業務的只有商業銀行的

資產證券化托管人,這個業務的份額并不是很大,其他業務都要面對和銀行、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競爭,信托公司并無優勢可言。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公司只能盲目尋找盈利點,一些投機行為自然不可避免。

  “行業在,公司不在。”這位人士預言,現有的信托公司只有兩條路,被收購,或者被市場淘汰。“變的話不一定有好結果,但肯定有希望。”金信信托一位高層的話意味深長。

    作者 鐘寧瑤

  (本報記者方瑞典 徐磊對本文亦有貢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7,3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